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夏家堡小学 710032
摘要:阅读是一个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升见解最重要的方式,更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关键途径。本文我着重就中低段童话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方面,谈自己的四点做法:一、用巧妙的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阅读推荐书目;二、以教材中的童话为基础,链接与教材同一主题的课外童话,进行延伸阅读,重在扩展阅读的广度;三、通过对比阅读感受同一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所取得的不同的表达效果,感受同一种表达方法在不同题材中的运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四、用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学生持续有效的进行整本本书阅读助力。
关键词:课内阅读;课外阅读;有效衔接;语文素养
阅读是一个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升见解最重要的方式,更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途径。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背诵优秀优秀诗文160篇(段)。为了达到新课程标准对于学生阅读量的要求,老师最直接的做法就是通过推荐大量阅读篇目进行阅读补给,大量的阅读材料的布置之下“量”似乎达标,但“质”的效果不够明显,孩子的表达力、理解力提升不突出。如果老师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搭建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桥梁,就会事半功倍。我用巧妙的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阅读推荐书目;以教材中的童话为基础,链接与教材同一主题的课外童话,进行延伸阅读,重在扩展阅读的广度;通过对比阅读感受同一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所取得的不同的表达效果,感受同一种表达方法在不同题材中的运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用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学生持续有效的进行整本本书阅读助力。
一、问题激趣 架起阅读衔接之兴趣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强烈。学生学完教材内容,被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或情节深深吸引时,教师巧妙的设置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在教师推荐的课外阅读中寻找答案,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阅读成为学生强烈的心理需要,从而架起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兴趣桥。例如:我在执教《巨人的花园》时,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王尔德《自私的巨人》一文,在学生对巨人有了一定认识,也体会到快乐要与大家分享之后,我巧妙的设计了两方面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原著,其一是:巨人没有回来之前去干什么了,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去旅行了,我接着追问去哪旅行了,学生们纷纷摇头,我告诉他们去老师发的课外连接《自私的巨人》前三段中找,学生们都很快找到了答案。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积极主动读完原著,我先渲染当巨人推倒墙后孩子们在花园里玩的快乐情景,接着话风一转,告诉他们感动了巨人的小男孩,很久很久没来过巨人的花园,他是谁,去了哪里?看着学生渴望的眼神,我知道这个问题成功的激起他们阅读兴趣。再如:在执教《雾在哪里》这篇童话时,我用这样一个问题激发学生课外阅读,“雾把自己藏到哪里,你们去《云和雾》中找找吧?”
二、拓展广度 架起阅读衔接之主题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课内的教材为基础,链接同一主题优秀的、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品,及与教材同类型的课外书籍,进行延伸阅读,不仅扩展知识的广度,而且丰富学生的观点与想法。我们可以根据一个单元的主题,补充相关的绘本。如部编版第三册第一单元围绕“大自然的秘密”这个主题编排了《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两篇童话,侧重于体现大自然的一些科学知识。学生通过阅读知晓其中的变化规律和科学道理后,会更加热爱大自然。我们可以补充绘本故事《蝴蝶宝宝》、《风喜欢和我玩》来扩展知识的广度,激发学生更想去仔细观察大自然,去探究其中的科学奥秘的兴趣。再如部编版第三册第八单元围绕“相处”这个主题编排了《狐假虎威》、《狐狸分奶酪》《纸船和风筝》、《风娃娃》4篇童话故事。通过童话故事,让学生感受应该怎样与人相处。这些童话故事情告角色个性鲜明,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与人友好相处。我们可以补充《南瓜汤》,《不那样,是这样的》,《我有友情要出租》等绘本,带孩子们通过阅渎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好朋友?朋友如何相处?发生了争执怎么办?不同个性的人能不能做朋友?怎么去交朋友?从而不仅使孩子建立一个立体的朋友的概念,学会与人交往。
三、技巧迁移 架起阅读衔接之方法桥
(一)对比阅读发现童话语言特点
选入教材中的作品通常是经过编者筛选的,在进行相关的讲授后,可以让孩子找出原文,进行对比阅读,探究删改的原因,增强阅读的思辨性。如《巨人的花园》课文与原文不同,对比原文进行讲解,能更好让学生体会童话的语言美,故事情节的曲折。在反复比较的基础上,感受不同的表达方式所取得的不同的表达效果,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热情。把《自私的巨人》和《去年的树》进行对比阅读,学生会发现《自私的巨人》通过环境渲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去年的树》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体会童话故事推动情节发展的不同方法,并进行表达方式的迁移运用。
(二)阅读技巧的迁移 体会童话的特点
在童话阅读教学中,我让学生弄清要学习的童话属于的哪一种童话类型,这有助于童话内容的理解。如在执教《寒号鸟》时引导学生明白,它属于化童话,并归纳拟人体童话的特点。即:将动物、植物或者世界上一切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人的生命。模拟人的言行,成为童话的“人物”。课外阅读大多都是老师推荐给学生的,学生被动接受。当学生明白什么是拟人体童话时,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推荐一篇课外读到的拟人体童话。
四、交流活动,架起阅读衔接之彩虹桥
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是学生持续阅读的有效动力。为此,我们为学生搭建了多样性的展示平台,如读书笔记展示、童话故事会、课本剧表演、主题知识竞赛,手抄报评比、读书心得展示等等,展示学生阅读的成果;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交流会、“书香伴我行” 等主题班队会活动;评选“阅读之星”“书香家庭”并进行表彰奖励;倡导“亲子阅读”,开展家长读书征文活动等等。孩子“比赶超”的意识大大增强,良好的阅读氛围形成了,读书的兴趣与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童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拓孩子的想象空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只有语文老师用心在课内外阅读的衔接上下功夫,为学生架起童话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桥梁,让课内阅读作为课外阅读的根基,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的延伸,在基础与拓展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配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与童话为伴,与童话为友,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2】胡彩平.小学低段绘本阅读指导策略探寻[J].课程教育研究,2013
【3】刘宪华 于永正 陆恕《主题阅读三人行》[M].开明出版社,2010
(指导教师 陈茹)
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低中年级童话课内外阅读衔接策略研究》XDKT4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