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南街小学 710100
摘要:如何教学古诗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是小学语文教师一直思索的问题。我在教学时感知诗意、读诗悟情、积累运用等几个层面上进行初探,现在着重论述下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收获,希望这些点滴做法可以帮助到大家。
关键词:感知诗意;读诗悟情;积累运用
古诗词,这一离我们已有几百年历史的中华文化瑰宝,是我国悠久历史里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在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十二册教材中,每学期都会编排四到六首古诗词。如何教学古诗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这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一直思索的问题。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不断深化的过程,经过我不断地课堂教学实践和探讨,我认为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感知诗意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往往都是古诗中的经典之作,他们选自名家名篇,是古诗词中精华。所以,古诗词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着眼全诗,引导学生获取整首诗概括性信息,初步地感知诗意。
1.理解诗题
诗题就是诗眼。教学时我们应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明白诗中写了什么,为下面全面理解古诗打好基础。有的诗题就揭示了诗的内容,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诗内容。例如:《咏柳》一诗弄懂“咏”是歌咏的意思,就明白这首诗是在歌咏柳树,歌咏春天了。
2.了解作者
古诗是诗人对生活的高度概括。所以在古诗教学前,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身世、写作风格等,把握作者写诗时的特殊心情,为理解古诗内容做好铺垫。例如:学习李白和杜甫的诗,因为两人的诗风不同,李白的诗浪漫,杜甫的诗现实,所以感受也就不同。
3.联系背景
学习古诗必须了解时代背景。比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敬亭山在宣州,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李白一生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三载秋游宣州时。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这下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诗中蕴含的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以及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情感了。
4.观察图画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课文,编者都会配上一幅图画,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只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地利用“图画资源”,引导学生从画中观察来体会诗词的大意。如教学《游园不值》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明确:图中画的是谁?什么季节?他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些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就是这首诗要表现的基本内容。教学中把诗与画结合起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能感受诗词的意境。
二、读诗悟情
1.正确朗读
语文朗读的目标有三层,即“准确、流利、有感情”,读准确是朗读的第一要求,所以教学古诗词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朗读古诗词,读准诗题、作者、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读出节奏
古诗词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朗朗上口等特点,所以在学生读准确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读得流利、读得有节奏,读出诗词合仄押韵的韵律美,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读中去理解诗词的含义,在读中品味诗词的意境。
3.合作赏析
在读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赏析、品味诗词。要求学生自主读书,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理解词义,可以用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感受、解释。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换读一读,批注思考、交流等语言实践活动,互议释疑,整体把握诗意、感受诗的意境,这才是真正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4.品出感情
古诗词教学,最重要是要让学生学会品诗,对课文的感悟要扣着读书进行,为了让学生领悟诗情画意,教师紧扣重点词句,针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感受思想感情,享受审美乐趣,再通过自己的诵读,感受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
5.联想深化
联想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进行理解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诗歌中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就可以通过联想读到。如学生想象“四海无闲田”的景象后,接着引导他们联想,按诗歌所描写的,农夫们照理应该怎样?按常理,农夫应丰衣足食,但诗歌最后却写“农夫犹饿死”,启发学生通过对比,思考深化。
6.熟读成诵
诵读的过程是对诗整体品味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之后,通过诵读记忆,进一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情境美和情感美,同时也是一种积累。
三、积累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迁移练习,积累内化,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重拓展、善积累
适当的开发和利用课外搜集的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和师生交流资源共享,使学生对古诗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更好的学习积累古诗词、学习语文做好铺垫。例如我在学习了《送元二使安西》之后,引导学生搜集整理一些送别诗中具有代表性的名句,这样就将课堂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使课内外相结合。再比如:学习了《渔歌子》之后,再拓展学生学习《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使学生更深入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当然,学完一首诗后可以向同一题材,或者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拓展。如:教学完《春晓》后可以引导学生搜集孟浩然的其他诗作和其他诗人赞美春天的诗句。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扩大知识范围,同时又对古诗词增加一些了解,使学生感觉到我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也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2.多形式、多吟唱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适当地安排改写训练,将叙事诗改写成小故事,将写景诗写得更具体。比如学习《舟过安仁》后学生将其改写成小故事,学习《春日》后学生将春天看到的美景描写出来。这样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习作能力。
我们都知道,诗歌起源于劳动,最早的诗歌都是可以吟唱的。教学时,播放相关的曲调,让学生跟着吟唱,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记忆,而且可以唱出诗情画意,使学生在音乐声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授之以法,并勤于习之,才是最有效的教法。希望我在教学中的点滴做法可以帮助到大家。
(指导教师 郭 妮)
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中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研究》XDKT4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