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理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300000
摘要:新媒体背景下,我们应该辩证看待新媒体的作用,将新媒体作为创新育人途径、丰富育人内容、满足学生思想需要的有效平台,牢固树立创新理念,提高思政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全球化时代,以新媒体为载体带来各种意识形态思潮的传播,特别是通过镶嵌在一些娱乐游戏产品中,隐含在手机电子阅览、民生热点评论、政论时事导读里面的所谓正义、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观,必然给大学生带来思想认识冲击和判断选择的混乱;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公开自由表达政治见解的社会化的广播论坛,而社会转型时期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冲突而产生的浮躁心态,形成“游戏人生”的网络态度、“戏谑、调侃、娱乐、抹黑”的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群体无可避免地影响和渗透。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站在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的战略高度,与时俱进探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新办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大学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
一、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构件基础
(一)新媒体的内涵
在国外,有专家定义新媒体为人对人的相互影响。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便是一种影响,这种影响不同于以往的传播渠道,即由单对单转变为单对多的影响。新媒体是一种状态,和现代化的定义类似,没有绝对的新和旧,只是相对而言,当下,微信平台、慕课、直播是新媒体,在中国的普及速度令人惊讶。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基础
上世纪,国内外专家纷纷开始探讨信息哲学,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信息时代的到来,突破了点对点的小空间,使得人们开始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当前的中国信息爆炸和无效信息的大量泛滥,增加了人们的识别难度,同时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较大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变师生不平等的地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这种影响正好与信息爆炸时代所提倡的民主意识一致,也正是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必然变化。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基础
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增多,新媒体成了国与国之间竞争的新载体。这些年,我国愈发地重视网络阵地,积极发声,传播网络正能量,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意识形态教育,新媒体所具备的快捷、高效、交互等特点,给大学生一种新的体验,我们要抓住这个新媒介,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二、 辩证看待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新媒体的正向功能
新媒体交互性的特点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传播的吸引力,一改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灌输的方式,强调师生间的平等交流方式,新媒体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二维空间,形成了立体多元的交流平台。利用新媒体能多途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成为维护网络不良现象的先锋。一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以往媒体传播信息是单向的,大学生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新媒体背景下,交互式传播形式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二是延伸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新媒体便于大学生实时发表言论,并获得别人的关注和点赞,一些正能量容易在学生中引起共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三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渠道。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潜移默化地实施教育,将优势资源融入到新媒体中,打破时空界限,给学生以无形的教育。
(二)新媒体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新媒体内在的运行逻辑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逻辑存在不契合的地方,新媒体侧重经济利益,追求利润,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逻辑是健全人格,注重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者目的在于教育学生成长成才,塑造健全人格,在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祛除新媒体中的工具价值,转为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人文价值理性的构建。现实中,新媒体使用面广、从众性强,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的力度和频度不够,新媒体本身的商业逻辑给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一定影响,而又缺乏正确的引导,因此,亟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勇立潮头”思维的培养
每个人的思维都是时代的产物,离不开周围的物质环境的影响,新媒体时代,信息繁杂多样,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信息交织混杂,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矛盾,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勇立潮头,把握好新时代的风向标,对新媒体的认知和掌握要超前于学生,提高媒介素养,不断开展新媒体理论和实践研究,才能不断提高新媒体下的判断能力、反应能力,把握新媒体传播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融合。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新媒体的对策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理运用新媒体,应该借助新媒体搭建更多育人平台,构建实时交互途径,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相关素质和技术水平,促进新媒体培训融入到日常课程教育中,充分展现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培育优秀文化课程等方面来完成。
(一)借助新媒体搭建更多育人平台
搭建更多育人平台,需要不断丰富育人的模式。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呈现快捷、双向、实时等优势,育人内容从传统单一走向多样,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静态走向动态,有效打破了思政育人的时间和空间,完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手段的超越,有效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新媒体打破了传统灌输式的学习,是喜闻乐见的形式,容易被学生接受,一旦新媒体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实时监控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相关诉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二)不断创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
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视新媒体素养,对不同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基本知识了解—媒体意识养成—媒体使用培训”三个阶段来开展新媒体素养教育。一是要从新媒体基本知识学习着手,使得思想政治工作者掌握新媒体的基本知识、传播规律和传播原则;二是深入培训新媒体方面的知识,特别注重其创新意识、判断意识和沟通意识等,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对新媒体的作用有深入的理解;三是成立专门的新媒体学习研究小组,通过组织专题研讨、实践分享等活动,在交流中共享新媒体教育资源,提高新媒体素养。
(三)促进新媒体培训融入到日常教育中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各种问题杂糅在一起,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确定,特别需要去对他们进行引导。新媒体素养培训不应该是临时的课程,而应该成为常态化和制度化,成为专门的课程体系,这一教育体系应与正规教育体系一致,教育学生明辨新媒体产生的不合理地方,教育大学生成为明辨是非具有媒体智慧的新时代大学生。现实中,新媒体的教育过多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忽视学生对新媒体信息的判断能力,教育缺乏系统性,缺乏常态化。这就要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格局发生变化,成为“主体—中介—主体”的模式,从而构建师生间良性互动的生态系统,推动相互对话与协调。
(四)培育优秀文化课程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在多元中寻求主导,注重思想引领,充分展现主导价值的引导作用,在价值多元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具有实时性、多边性的趋势,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应该全力培育一批优秀文化课程,坚守主导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开展多种形式的新媒体技术手段,以提升主导价值观的认同度,并依托现代技术与方法发挥主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五)激发队伍工作动力,增强话语数量
一批数量可观、政治可靠、掌握过硬新媒体技术、熟悉学生思想特征和行为习惯的教师队伍是开展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障。但是,这样得力的工作团队并不能自发产生,有赖于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从事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应该摸索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机制,通过认定工作业绩、评优评奖、宣传报道先进典型事迹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氛围,积极引导教师主动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六) 整合智力资源,丰富话语内涵
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海量信息和智力资源,充分整合、合理利用新媒体环境下的智力资源是“全员育人”目标在虚拟空间实现的有益尝试。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跟踪观察、分类整理、重点推荐、即时转播等方式将社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智慧“草根”的理性思想、精彩观点、积极态度传递给学生群体。
参考文献:
[1]高鸿.数字化时代主体间性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189.
[2]袁铎.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56.
[3]王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