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渔歌子》教学设计--作者:彪珂

《渔歌子》教学设计--作者:彪珂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南街小学             710100
摘要:《渔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首词。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品读词之美、领悟词之情为主线;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抓住词眼、想象画面、联系背景等,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细细斟酌,从读中领会张志和追求的“不须归”的境界,感受诗词的魅力。
关键词:渔歌子;想象;感受;不须归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知道“渔歌子”是一词牌名;能够正确默写。
2.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能够在头脑中重建画面,感受和理解诗歌所营造的优美风景与意境。
3.通过涵咏、感受、想像,通过阅读提供的背景资料,感受并理解诗歌中自然逍遥、无为清静的渔人形象。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教学难点】
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悟“不须归”的内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一首白居易的词《忆江南》大家还记得吗?(生背)你们对词有哪些了解?今天我们再去欣赏一首唐代张志和的词《渔歌子》,看到这个词牌名,你会想到什么?(写渔父的)
(二)初读词,读得有点“词”味
      1.自读这首词,注意带音节的字,读准字音,读通词句。
2.老师来考考同学们把这些词读准确了吗?课件出示 “西塞山、白鹭、箬笠、蓑衣”等词,指名读,并出示相关图片,认识了解。
3.齐读:我们一起把整首词读一读。
(三)按节奏读,读出词的音乐美。
1.诗词读准了字音,读流畅了,那是远远不够的。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特别是词,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错落的音乐美,读的时候要抑扬顿挫,注意轻重缓急。
2.出示划分节奏的词。
a按划分的节奏,自由练读。
b师范读。
c再请三四个孩子读。
评价:有点感觉了!
像是在读词了!
有了音乐感,韵律美!
词的节奏感有了!
d齐读,师引:西塞山前白鹭飞……
(四)抓景物,想象画面,吟诵出一幅山水风光画(品词中画)
1.师介绍:这首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景物呢?一起在书中划一划。
2.学生反馈:“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3.师:数数有多少种景物?(9种)是啊,作者仅仅用了27个字就描写了9种景物,诗词就是这么凝练。正是因为凝练,这些景物的颜色呀,姿态呀都没有写进去,那请同学们结合插图,展开想象,说说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学生自己选感兴趣的景物来说。(学生说景物,评价)
【让学生通过想象景物的特点、说特点,不仅扩大了词汇量,丰富了语言,还为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4.边读边想象画面,把景物的特点读出来,把景物读进大家的脑海中去。(音乐声中师生共读,想象画面。)  
5.过渡:在刚才的朗读中,你一定看到了最美的景,耳边也许还听到了一些美妙的声音,谁来说说自己仿佛听到了那些声音?(生:白鹭扑翅膀高飞的声音、鸟儿的鸣叫声、潺潺的流水声、鱼儿在水中欢快跳跃的声音,绵绵的细雨声……)
6.孩子们的想象真丰富,请把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用自己最美的语言描绘出来,让这美的画面在你的笔尖流淌!(音乐声中,学生写想象到的画面)
7.反馈交流。
小结:想象着,想象着,词的意思我们就明白了!想象画面是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
【渗透读古诗词方法:想象画面。让学生“未品诗先入画”,在画中感受作者描述的意境,并逐渐走入意境。】
课件出示:你们描绘的画面真让人陶醉,不禁让老师想起了一句李白的诗:“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课件出示)多么秀丽的江南美景呀!作者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把这些美景尽收眼底,让人浮想联翩。真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五)了解诗人生平,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过渡:好一个不须归呀。如此秀丽的水乡美景,我们陶醉了,我们——不须归,还有谁也不须归?(渔翁,张志和)诗人只是喜欢这美景吗?不着急,想读懂古诗词啊,一定要了解诗人。咱们一起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张志和。
(渗透读古诗词方法:解读诗人)
2.了解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做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3.和诗、品出钓中情
    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也作了一首词。(课件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指名说)
     小结:是啊,张志和在太湖边上修了一座茅草屋,他每天清晨打开窗,就可以看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他过的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生活啊。据《唐书·张志和》里记载:“志和居江湖,自称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课件出示)
师:本是去钓鱼,却志不在鱼,那志在哪?(生:那份悠闲,自在的心情;他想过自由自在的生活、悠闲自得的生活;轻松愉悦的心境)
师:是啊,诗人是“只羡神仙不羡官”,只想做一个悠闲的垂钓人,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4.配音感情诵读,感悟诗情。
师:让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细雨飘洒,一起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熟读成诵,进入心境)
(六)吟唱歌曲,布置作业
1.播放歌曲——《渔歌子》。
2.学生伴着乐曲,轻声吟唱。
3.布置作业:继续去了解张志和,找找其他几首《渔歌子》读读。
(指导教师  郭妮)
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中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研究》XDKT4109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