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普安县南湖街道三板桥幼儿园 561506
观察力是儿童获取、接受周围信息的能力,是儿童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开端。科学家达尔文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察觉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可见,精细观察,成就了他的伟业。观察对探求科学奥妙,习得知识是何等重要!幼儿园科学活动中,观察是一个重要环节,并始终贯穿于整个活动,是培养幼儿观察力的最佳时机,也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我们应注重科学活动中幼儿观察力的培养。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观察力的基本前提
观察的前提是“注意”,但幼儿期的孩子由于注意的生理心理机制发展不完全,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只有对某事物产生浓厚兴趣时才会集中注意力。也就是说,观察往往受兴趣的支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学者杜威认为:“兴趣是刺激儿童学习的最好形式。”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有了兴趣,观察才仔细,才真切,才有效果。如中班科学活动“一切都在变”中,我用水枪对准大灰狼(咖啡色)的画像喷射,结果大灰狼“消失”了。顿时,孩子们惊讶极了,几乎异口同声地叫了起来:“哇!大灰狼怎么久不见了?”他们个个瞪大了眼睛,一连串的问号写在了幼稚、好奇的脸上。这一奇怪的现象一下子引起了幼儿对感知“变”的兴趣。于是,孩子们按照实验步骤,边亲自操作,边仔细观察水的变化:水中加碘使水变成咖啡色,然后放入大苏打,咖啡色不见了,水恢复了原样。他们恍然大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找到了其中的秘密。诚然,当幼儿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其观察才更仔细,更真切,效果才会更好,观察力才能有效地提高。
二、注重方法是培养观察力的有效途径
幼儿天生好奇、好动,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常常在没有成人指导下会自主地去看看、摸摸、碰碰等,这是幼儿观察、探知世界及事物的方式方法,但这种观察是片面的、无目的的,没有系统性、条理性,幼儿获得的也只是感性的、零散的表象知识,不能有效地提升其能力。因此,我们要以科学活动为主要载体来积极引导他们,教给他们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并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以便能很好地应用于日常学习中。
1、目的观察法。幼儿园科学活动旨在鼓励幼儿大胆探索科学之奥秘,而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是探索奥妙、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前提。活动时,应向孩子们提出观察的具体任务和要求,明确观察的对象,并带着问题去观察,既可以避免盲目性,又能减少随意性。如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中,围绕活动的重点,我对孩子们提出了这样的观察要求:请孩子们将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这些物品哪个会沉下去?哪个会浮在水面?再看看沉下去的和浮在水面的物品有什么不同?明确了观察目标,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可以使观察更留心,更仔细,更到位,并且能准确地表述出观察现象和结果,从而提升观察效果,培养观察力,达到活动目的。
2、有序观察法。科学活动是重要的启蒙教育活动之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十分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活动中,指导幼儿运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往后、从里到外,或者按颜色、形状等顺序进行有序观察,使幼儿的观察更集中,更完整,更系统,更有条理性,能很好地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同时,幼儿在用语言描述所观察的结果时不会出现零乱、重复、遗漏的现象,表述也更有序而完整。如幼儿在认识动物、植物时,这种方法是很有效的。
3、比较观察法。这是常见、常用的观察方法。科学活动中,幼儿对有些实验现象或结果难以发现,或者容易忽视,或一时很难准确地得出结论。此时通过比较观察,往往能使幼儿轻松地寻找到正确答案。如大班科学活动《圆柱和球体》,幼儿先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圆柱体和球体的物品,然后通过观察、对比,找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进而加深对圆柱体和球体特征的掌握和认识。再如科学活动《什么东西能导电》、《水的净化》《空气娃娃变脏了》等,都可以采用比较观察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另外,跟踪观察法、细节观察法等都是培养幼儿观察力的好方法。这些方法不但能从时间上、空间上有效地提高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还能从某一个角度或某一个焦点引起幼儿作纵深或拓广的思考和观察。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这些方法并不是独立作用的,我们应视观察主体和观察对象的不同,因时因地,灵活调整,提高观察力,取得观察效果。
三、语言引导是培养观察力的助推器
幼儿年龄小,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做事缺乏持久性,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他们对运动着的物体很感兴趣,但容易忘却观察目的,忽视观察部位,使观察不细致、不到位。有时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放弃或泄气,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清晰明了并富启发性的语言进行及时的、有效地指导、引导,使观察围绕目标继续进行,并取得效果。如在小班科学活动“掉下来了”中,我请幼儿仔细观察树叶和溜溜球等物体从高处掉下来的过程。多数孩子只看清了树叶慢慢地掉到了地上,而溜溜球掉下来的速度很快,却看不出树叶是怎样掉下来的。于是我再次实验,并启发说:“请大家仔细看看,小树叶是怎样掉下来的?像什么?谁来学学树叶掉下来的样子?”在我的指导下,孩子们终于看清楚了:树叶是转着圈掉下来的,像漂亮的蝴蝶在飞舞。这种启发性的语言指导,不仅使幼儿的观察能够持续、持久,并能细心观察到一些细节,还能促使幼儿在观察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并努力去解决问题,从而使自己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
四、养成习惯是培养观察力的有力保证
“生活即教育”。在日常活动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每一个科学现象,随机指导,坚持不懈,引导幼儿养成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如此久而久之,观察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不断提高。如春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在小花盆里种上大蒜、豆子等,让他们观察这些植物的生长过程;夏天有意识地让观察闪电、燕子低飞、雨后彩虹等自然现象;秋天,引导幼儿观察有些树叶慢慢变黄了,而有些树叶四季常青的现象;冬天,和幼儿一起欣赏漫天飞雪的情景等等。时时勤观察,处处善观察,养成习惯,使其成为一种品质,有助于知识的掌握,更利于观察力的培养。
五、家园共育是培养观察力的坚强后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发挥家园共育的作用,多角度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我们常把科学活动中需要观察的对象、目的、方法写在家园联系栏中,让家长根据要求具体指导孩子正确的观察。如,和家长一起种植花卉并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一起制作风车并观察风车转动的有趣现象等,从而感知它们的特性,探索其中的奥妙。幼儿观察学习的行为在家庭中的延续和强化,使其观察的范围能得到了拓展,观察对象能得到了延伸,观察方法也能灵活运用,观察力自然会全面地提升。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提出:“观察、观察、再观察。”通过观察,幼儿能发现大自然的美好;通过观察,幼儿能了解科学的奥秘。因此,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我们要“解放孩子的双眼”,多开展并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活动,面向全体,因人施教,认真指导,鼓励自主观察,注重观察结果的表述,坚持不懈,并有机地渗透于其他日常活动中,有效地提高孩子们的观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