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靖西市新靖镇中心小学 533800
低年级小学生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会全神贯注,不感兴趣的则心不在焉。因此,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必要。那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导入的几个方面的探究。
1.游戏情境导入
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注意力易分散是儿童的特点。有研究表明,他们的注意(有意注意)只能保持15分钟左右。在教学中,如果能妥善地引入游戏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他们势必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长时间地稳定在学习对象上来,使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且课堂气氛妙趣横生,师生感情融为一体。
2.故事情境导入
上新课时,我常常以讲故事开头,来导入新课。比如在教学《认识时分》时,我就创设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情境,并把龟兔跑的路程变成一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走过的路程。这个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时分的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3.问题情境导入
数学学习是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充分运用疑问为发展智力服务。所谓设疑,是老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4.悬念情境导入
悬念是由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知道为什么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悬念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每节课开始,教师若能结合实际,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就可以吸引学生动脑筋思考。这样的设计,就是利用悬念拨动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心弦,此时学生的心理是在“愤”和“悱”的状态下,欲罢不能,渴望揭开谜底。这样就迅速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自然就产生了学习兴趣。
5.图像情境导入
人的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因此,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画片、卡通片、实物等非常感兴趣,思维容易被激活。教学中创设这种直观的情境,不仅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让他们有充分的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说一说的机会,以丰富深化感知,而且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主动探索。创设图像情境适应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比较好地解决了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差与教学概念抽象的矛盾,使学生沿着“实物——表象——抽象”的顺序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总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为学生打开学习数学的兴趣之门,就会收获满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