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金凤小学校 637951
小学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是各种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以为教育可以把学生所需要的全部给他们,学生出了学校再不用自己探讨追求了。这种认识是根本不对的。”叶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学生在学校期间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一、培养学生认真书写文字的习惯
从小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养成这一习惯可以从最基本处着手,让学生从刚开始学着写字时,就把每个字的笔划、笔顺写准确。让学生学习一点书法,不是为了让他去参加书法比赛,而是让他懂得什么样的字是漂亮、美观、大方的。让学生买一些字帖。把大字帖挂在学生的房间里。批改学生作业、试卷时,不要只注意内容的对否,还要检查他们的字写得是否工整、漂亮。我县近几年的语文期末考试题的“卷面分”就很有效地突出了学生写字质量。学生读书、看报时,指导学生不要只注意欣赏书报文字的内容,还要注意审视字体、书法是否美观,并且带学生去参观书法展览。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处于主导地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讲述过多的内容,导致学生没有时间跟精力去理解所学内容,严重阻碍了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少讲多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采用不同的读书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字词开始,对文章进行反复的阅读。根据阅读内容和课堂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听录音朗读,师范朗读,小组朗读以及表演朗读等等。也可以根据小学中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看与读相结合的方法,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语文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进行看图说话,然后再与原文进行对照阅读,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增强了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二、学会完整说话的习惯
说完整话、规范话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高低,它更是思维的载体,也是发展思维的最佳手段。再对完整的话进行修饰、加工、组合,最后就变成了一个个精彩有趣的片段或故事。因而,培养学生说完整话,是很重要的。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是学生最崇拜的人,也是学生最想模仿的对象。因此,我们教师自己就应该先做到说话完整、明白,这才能起到模范作用。教学中,总是这样说:“我请×××同学把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们听。”“请同学们仔细、认真地阅读这篇课文,思考课文具体讲了一件什么事?”回答问题前,强调学生组织好自己的语言,把话说完整,不说半截话。对说话完整清楚,声音洪亮的同学常常给予表扬。对那些胆小不敢说的同学,会请他们重复表扬同学的话,对他们进行鼓励,同时用简单的问题或者对话给他们创造说话的机会,让他们找到自信。长时间的坚持训练,相信好的同学会更好,稍差的同学也会慢慢的提高,从而为作文的写作打下基本的基础。
三、培养阅读能力的的必要性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重视阅读能力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思维、审美乐趣,增强了语言的理解能力。阅读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理解的载体是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是为了更好的理解。现在很多小学生对阅读分析能力低下,不知该如何下手,很有可能影响到初中高中的阅读,甚至是大学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必要的选择。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古以来,兴趣是人们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主动地去阅读,把阅读当成一种乐趣,增进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显而易见,兴趣是提高阅读能力重要的条件之一。课堂的积极性可以为学生提供好的氛围,因此老师可以通过分小组阅读、情景扮演、舞台剧、讲故事来让学生在扮演课文主人公的同时也感受课文,理解阅读,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以让学生主动揣摩课文。在我们的教材里为我们呈现出具有文化气息,蕴含丰富内涵的文章,老师要善于把这些文章里的美丽和生动的句子挖掘出来,使学生们受到熏陶和启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培养学生勤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学习的拐杖,是无声的老师。学生如能主动借助工具书就能自行解决许多学习上的疑难,提高语文学习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生最重要的工具书是字典。查字典的练习也是学生认识生字的主要方法。但是目前,班孩子们的书包中很少有字典的身影,就是有,在遇到问题时,也不愿拿出来查找,以便解决问题。而是寻求最直接的方法,求助于老师、同学,在家求助于家长,他们一般情况下认为翻字典是十分麻烦的事,实际上求助别人远不如求助字典更印象深刻。
五、培养学生提前预习的习惯
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是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教师讲课时自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新知识地接受。预习可以有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学生们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特别好奇的情况下进行,可对课本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周预习,学生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学生往后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他们爱读书的好习惯、边聆听边思考的好习惯、课前预习以及背诵课文的好习惯。当这些好习惯在小学阶段被培养并形成,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