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八小学 62500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及时、适时的进行动手操作对学生理解抽象、复杂的知识有着无可代替的作用。
一、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要求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对于小学生来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老师所采用的方法策略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在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恰当地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那么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一定很好,记忆也一定很是深刻。
如教学“长方形的初步认识”时,教师从实物图,数学书封面图等形状等引入新课后,通过演示让学生懂得长方形有两组相对对边。为了让学生对长方形的特征有感性的认识,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索,学生兴趣盎然,有的学生拿出尺子量,有的学生用线量, 还有的学生用小棒量,有的学生把长方形架子拆开来量。在积极的探索中他们初步感知“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知识。这是在让学生同过折长方形的纸,巩固并深化“长方形相对的两条边一样长”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动手剪拼成两个长方形。学生们很快的就剪拼了一个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争先恐后的展示自己的作品。他们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更加热爱数学学科。
通过比一比,折一折,拼一拼,激发学生对长方形认识的兴趣和想象力,使他们主动从不同的角度去领会、感知、理解并逐渐加深长方形特征的认识。
二、运用动手操作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布鲁纳认为:“不经历真正获取知识的过程,而单纯接受的知识是不能成为生动的知识”。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阅历少、空间观念弱、想象能力差,对一些知识和理解、学习感到困难,形成教学难点。这时,若光靠教师多次的讲解,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但是,如果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过行实践操作,可起到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意想不到的效果,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引导学生利用下面实践操作方法。
(1)要求学生把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板沿对角线剪开,剪成两个锐角或两个钝角三角形,比较两个三角形的大小(完全一样)。从而得出:每个锐角或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2)要求学生把准备好的长方形硬纸板沿着对角线剪开,剪成两个三角形,比较两个三角形的大小,推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然而引导学生根据上面三个结论,探索出任意三角形的面积的求法。三角形面积=底×高÷2。
运用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思维活动的前沿,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操作、主动探索、主动思考,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识的全部思维过程,加强对所知识的记忆、并加深理解。
三、运用动手操作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著名数学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劳动,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只有将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操作的目的。”学生的操作过程是他思维过程的体现,因此,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让他们通过操作形成表象,直接感知和体验为此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并培养创新能力。
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将12根小棒平均分成几堆,学生通过操作得出5种不同的分法,体现了学生的不同思维。在数学课中,教师要提供尽可能多的创造机遇,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总之,在教学中适时、适地、适当地设计学生动手操作活动,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