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作者:欧克提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作者:欧克提
                         湖南省新田县田家学校          425700
    摘要:教师在平常的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的探究潜能,教会学生运用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课本中的图表分析解决问题,并教会学生比较对照、综合分析的方法。 
    关键词:地理教学;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以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状况,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才华、发掘自己潜力以及与他人交流、沟通的天地,给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在新课改课堂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高级伙伴;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动接受者,而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调动学生的探究潜能 
   尽管地理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较大,在目前的地理教学中“重知轻能”的现象还是十分突出。这种状态下,学生难以产生探究激情,更不会形成探究能力所需要的素质。学生是地理教学目标的接受者和实现者,课堂教学的主人当然是学生。只有使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突出师生互动,注重学生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才能为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氛围,提供条件。 
  1.激发好奇的探究动机 
  探究需要是自我实现潜能和价值的需要。强烈的好奇心会激发相应的探究动机,而探究动机又会鼓励个人把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促成探究能力的形成。教学中首要的是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一般来说,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地理学习从学生的间接需要变成直接需要,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努力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无论是对地理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还是对地理知识的运用与掌握,都要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出发,激励他们潜在的探究智能,才会引发出他们的深刻领悟,才会有探究。所以要充分发挥地理学科优势,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其次,为了激发探究动机,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多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欲望。 
  2.营造宽松的探究环境 
  要为学生提供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健康的心理,学生的思维才可能敏捷,他们才会主动学习,才可能去探索、去创造。 
  3.培养参与的探究意识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把自己视为教学的主导者,而不是主宰者;是引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次,教师要利用地理学科的特点注意提供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不断激发和引导学习需要,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再就是要加强课堂讨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学生都有一定的竞争欲和表现欲,在课堂讨论中,对不同观念和见解的争论,正是引导他们展现健康的竞争欲和表现欲的极好机会。 
  4.培养协作的探究精神 
  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的碰撞,获取新的信息。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以小组成员协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奖励为依据,师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反馈、倾听、激励,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他们的探究性思维能力。 
  二、运用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HT〗
     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地理事物有分布规律、演变规律等。探索地理事物分布规律,是学习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我在授课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运用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合作学习打下基础。以世界地理中“世界气候的分布”为例,如果掌握了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那么学习世界气候就容易多了。我在课上先从纬度变化上给学生讲明白:从赤道到两极,气候由热变冷,出现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气候的变化规律;从海陆位置上看,中纬度从沿海到内陆,气候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气候的变化,降水由多到少;高山地带,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由山麓到山顶,出现气候由热到冷的变化,降水也随海拔高度及迎风坡与背风坡的不同而变化(以上内容都要配上相关地图)。这样,在学到亚洲的气候、欧洲的气候、中国的气候时,教师只需预设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大部分问题都可解决。又如,学习中国地理,只要了解了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人口与城市的分布规律,掌握了水源是人口及城市分布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就会发现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地下水丰富或河流出山口的地方,呈一条条线状或带状分布,在山前或盆地周围形成一个个城镇、一块块绿洲。在学到西北地区、新疆地区城镇与农业区分布时,教师就可预设问题:城镇和农业区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与水源和交通线有关系吗?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后,得出结论:城镇大都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水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所以许多城镇分布在山麓地带或山前盆地。有些城市沿公路线和铁路线分布。学生讨论得出这样的结论后,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认识城市、主要农业区以及矿产地。
     三、比较对照、综合分析的方法
     地理事物空间范围广大,不同区域之间地理要素复杂多样,各个区域之间有很多相同和不同之处。将不同地理区域进行比较,这是地理学科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之一。例如,学习中国区域地理时,把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相互比较,通过综合分析找出其异同点,比较两大地区不同的范围、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河湖、资源、农业、交通、城市、生活习俗等,运用这种方法分析地理事物,既条例清晰,又印象深刻。教师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给出图表,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教师补充。又如,在学习长江和黄河时,也可以运用比较的学习方法。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直接给出表格,让学生从河源,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流经的地形区、注入的海洋,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主要支流,两条河流各河段的水文特征这几个方面去合作讨论完成学习目标。完成这些学习任务后,教师可进一步提出问题:1.我们是怎样利用长江和黄河的,长江和黄河的贡献有哪些?2.面对长江和黄河出现的问题,我们该怎样解决?3.这两条河流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经历,讨论完成后面的这三个问题就大大降低了难度。
     四、运用课本中的图表分析解决问题
     地理教材中不仅有普通地图、专题地图,还有各种各样的图表。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充分使用这些图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中国地理上册第36页活动题,设置这道题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不均。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小组讨论完成活动题。此问题一解决,下面一个问题“中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就可轻松总结出来:空间分布不均匀,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又如,在学习中国地理的“沿海省区”时,可以利用地图让学生逐一说出每个省的邻省,在图上找出正确的位置,注意与“左邻右舍”的关系,通过多次读图,进一步掌握各省的气候、主要沿海城市及其简称。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碰到類似问题,学生就可按照这种学习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大大提高了课堂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
     五、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个人探究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将来的发展。学生终究要离开学校,但永远离不开探究。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决定了人们必须具备探究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进行知识更新。所以,地理教学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能力和习惯,激发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地理知识基础,更要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学会学习。这样,学生就能唤起潜在的探究智能,在意识信念的推动下,支配学生的探究活动,不断更新,深化和充实已获取的知识,为探究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六、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地理课外探究活动是地理课内教学的补充,二者互补互助。地理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探究的有效阵地。它为地理探究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和教师的束缚,独立、自主地发展。因此应开展地理课外探究活动,尽可能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探究意识,训练和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才能。地理课外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以及教师的指导得当。让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地理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在课内教学没有深透理解的奥秘,去触摸课内教学中无法获取的地理知识
     总而言之,新的探究理念为学生敞开了广阔的学习、探究、创造的空间,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才能使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不断地发展和提高。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