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芦山县芦阳镇第二小学 625600
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个板块,数学课程标准在 “问题解决”这一知识块上,对学生提出了一下要求:
1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而新教材中“问题解决”的表现形式有了全新的变化,它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好处多多……。但在教学中,老师感到很多学生不适应新教材“解决问题”教学我们几个老师交流的时候都会提及到这样的问题:哎!解决问题啊,老是出问题,错误率十分高,上五六年级了,就连一些基本的运用乘除法的解决问题的题都不会,还不说复杂点的行程问题,工程问题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一下问题:
1、新教材中的“问题解决”,一般是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的,学生容易顾此失彼,获取信息不够完整。
2、问题分析能力较差,会模仿例题的类型,稍作变化就解决困难。
3、问题解决的经验不足,思维固定、导致稍难的题目无从下手。
4、前后知识不能联系起来,不能将图文结合,用规范性的语言完整的表述。知识板块是孤立的。面对这这样的问题我犯难了,不知道该怎么去处理,后来我和几位老师交流了后,发现这是在学习数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于是我想要解决这个普遍的问题,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去完成与生活、生产最为密切联系的“问题解决”由此提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成为现教学中迫在眉睫要去攻克的问题。下面就以自己的教学经验作一些浅谈:
1、以多读为前提
解决问的前提是审题,那么如何才能把题意审准呢?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平常的练习中要求学生采用“三次阅读法”来读懂题意.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次是粗略的读,这次只需了解题目告诉了一个什么样的信息;
第二次是细读,找出关键词,搞清楚题目告诉了哪些已知条件,需要求什么.然后同桌或小组交流交流对于这些条件的理解。
第三次就是详读,在对于信息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解题思路.
2、以分析数量关系为突破、我们常用的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总价=单价×数量、总产量=单产量×数量、路程=速度×时间。理清各数量之间的关系、看看求什么?需要知道什么?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
3、 以合作交流为激励;我们的合作、通常有同桌合作、小组合作两种。学生在独立试做后、可以互相说一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启发学生思维、通过“说”与“听”可以点拨学困生、为后面教师的讲解垫下基础。
4、以目标检测为标准
在新授课完后、都会出示相应的巩固训练、这是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了解、反馈。要求我们在设计练习时一定要照顾大多数、采用循循渐进、分层练习。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解决问题的教学应该基于这样一个总的指导思想,那就是,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展示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解释和评价他们自己的思维结果的权利。当解决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学生能够在班级中调查、探索、推理和交流日常的问题解决,并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时候,他们就会成长为自信而成功的问题解决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