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班主任该如何抓住最佳契机来教育学生--作者:雷艳丽

班主任该如何抓住最佳契机来教育学生--作者:雷艳丽
                               海南省澄迈县福山中学      571900
 
班主任工作确实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研究每个学生以促使其全面健康发展的艺术。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到卢梭的“自然教育”,古今中外无数教育大师的研究和实践都向我们证明:教育是需要有情感的灌注,需要有高超的艺术。班主任能抓住最佳的契机来教育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固然也是一种艺术的体现。
一、时间契机
   我班有个男生平时不算调皮,但成绩比较差。开学初他母亲带他来报名,和我谈到孩子的学习情况。当着很多同学和家长就开始抱怨他不爱学习,字迹潦草,成绩差等等。学生一声不吭的站在那里,一脸的尴尬。我赶紧对家长说“您孩子并不是您说的这样,他虽然谈不上勤奋,但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认真做的作业字迹也还不错。在我看来,他如果能上课更专注一些,再勤奋一些,也是很优秀的学生”。家长满带惊喜地说“他在学校有这么好啊!还望老师多指导他的学习”。“会的,等着吧!会有进步的!”
家长走后我立刻找时间与学生谈心。谈家长的希望,谈他的闪光点,谈他的不足,谈我对他的信心。从此后他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在学习上用心的程度出乎意料。期中考试的成绩居然挤进了全班前二十名。我专程联系家长,告诉他们喜讯。要求家长对孩子进行肯定和鼓励。鞭策他持之以恒的继续努力用功。以后的以后,这个学生习惯良好,成绩稳定上升。看来有些教育学生的良好时机并不是事先预设的,它很偶然的就出现了,只不过要善于去发现它,捕捉它,用一种机智的教育方式让这个机不可失的契机成为改变学生的转折点。
  二、地点契机
一般来说班主任批评教育学生都会考虑到一个合适的地方进行。会顾及学生的感受和自尊心尽量避免在大众场合。而又一次我却反其道而行之。我班上有个男生与隔壁班三个男生交好。总喜欢下课就窜到那个班,上课的预备铃响才会回到班级。隔壁班的班主任几次跟我反映这个问题,要求我管一管。我私底下找他谈,可很有个性的小康认为下课时间与朋友友好交往应该不受限制。在之后虽有所收敛,但并未杜绝。看来对这种很有自己想法的孩子还得另辟蹊径。
等到要到隔壁班上地理课了,我故意设计了一道有点难度的题目让小康的好朋友之一小泽来完成。他一向学得不错,不出意料地将题解答得很好。我立马点评他学得扎实,思路清晰。然后说道“你们几个好朋友真是各有千秋,你和小民文科棒,沟通能力也强。而小康和小文思维活跃,擅长理科。我们二班的数学老师也说小康全班头脑最灵活的一个,也很有思想。要是能改掉总窜到你们班等打了预备铃才进教室的让人感觉不舒服的坏习惯,他就是数学老师引以为傲的得意门生了。”然后调侃笑着说“正是由于你们吸引他过来的这个臭毛病,数学老师说不敢感到得意,怕忘形。”
我知道小康最喜欢数学学科,也最在乎数学老师对他的看法。我想通过他的朋友将数学老师对他的评价半真半假,不痛不痒地传递给他。让他自己去做一个判断和思考。果不其然,之后的一周里都不见小康窜班。我又联合数学老师对他的表现做了肯定和表扬。现在的小康依旧阳光有个性,但学习上更上进了,更有纪律意识了。有些契机就是老师为了达到一个教育目标而刻意用心安排的、创设的。利用心理学揣摩好学生的心思之后巧妙的预设一个合适的地点或者说是一个环境来传递你的教育意图会收到一种意想不到的实效。
  三、事件契机
当懂事乖巧、成绩优异的小文向我哭诉他常常受到后妈的虐待,爸爸也漠不关心时,真的是难以置信。我立刻想到要去他家家访。可小文请求我不要去,怕反而会招来家暴。可这样我又觉得不做更多的了解会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只好从他姑姑那里了解到,这个组合家庭有三个孩子,经济上也确实比较拮据,父母对小文的关爱可能是微乎其微的。而青春期的孩子是敏感而脆弱的。我意识到自己不能一味地护着小文,即使他父母有不足不对之处也不能让他心里是阴暗的,充满恨意的。那只有从给予关爱开始引导了。一般只有我一个人在家吃饭时我都会叫上小文,和他边吃边聊。我会把一些穷困山区孩子独立自强,勤奋苦读的故事和视频分享给他。很多时候他都会感动到热泪盈眶,还会和我谈他的想法和感受。我会从做父母的角度来告诉他:为人父母也有太多不易,既要为家庭创造物质条件而去打拼,也要为教育好子女而付出太多的心血。也许为了生计不是每一个父母都有时间和精力来陪孩子吃饭、聊天,来嘘寒问暖。或者说并不是每一个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都被孩子所接受和认可。这就需要孩子用心来体谅和理解这世间最深沉的爱。在一个个自立自强的故事中更让小文明白,一个人无法选择他的出生和父母,但他可以选择让自己变得强大,让知识去改变命运。
在心理辅导初见成效的时候我不得不考虑经济上的支助。与其说是支助不如说是自助。我想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他人的同情和捐助,更需要的是在求学期间的一种生存本领。于是我在班级成立了生活小组。给他们找了两条大号的针织袋,并要求学生把每天饮用过的饮料瓶、废纸张以及在校园里见到这些物品都分类回收到这两个袋子中。再由生活小组成员拉出去卖掉。这笔钱由生活小组长小文掌管。只要班级有需要就启用。一般也就买个胶布、电池之类的。实质上是用来解决小文的早餐问题的。班上很多同学都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大家都心照不宣地积极参与到这种勤工俭学的活动中来。而小文在这种付出劳动收获金钱和尊严的同时越发的阳光、自信。在班主任的工作中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很多事件。只要我们对这些事件进行全面的分析思考,分析它含有的良性教育成分,然后着手进行引导和教育。就会抓住最佳的教育契机,使事件变得意义深远。
也许教育学生的契机是无时无处不在的,无论怎样利用契机来达到一个良好的教育效果,都深含着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一种对学生最真挚,最纯朴的爱。在面对契机,制造契机时所做出的思考、分析、发现、调整都是我们用心,用情的一种投入。这样才能抓住每一个点石成金的契机让我们的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