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田县枧头镇学校 425703
【摘要】本文以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为例,先简要分析了课堂高效情境创设的原则,然后具体探讨高效情境创设方法,希望为相关教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高效情境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高效情境也已经成为教师的普遍共识。然而课堂高效情境的创设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究积累丰富经验,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提升的目的。
一、课堂高效情境创设原则
1.直观性原则。虽说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相比低年级阶段有一定提升,但是受学生年龄及智力影响,对于抽象的知识概念理解起来依旧较难[1]。为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就需要秉承直观性的原则,情境创设需要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尽可能选择学生平常所见所闻的内容,通过熟悉的情境创设帮助学生理解及消化知识。
2.趣味性原则。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不集中,因此往往不能将注意力及精力完全渗透到课堂中。为此,教师在教学情境创设时,就应创设一些趣味性较高的情境,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唤起学生学习动机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
3.真实性原则。高效情境的创设虽说可以让教师充分发挥想象力,但是通过想象创设出的教学情境决不能脱离客观实际,不能为了配合课堂教学创设出一些虚幻情境,避免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为此,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就可以从生活中进行提取,通过现实生活化的情境来引导学生发现及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高效情境创设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小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设置疑问,学生常常会产生好奇心与探究兴趣[2]。所以,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通关过设疑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教学小学高年级数学《负数》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构建如下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以自己的座位为原点,哪些同学可以设定为正数位置?哪些同学可以设定为负数位置?在问题情境构建后,引导学生根据朝向解释正数及负数的关系,然后使学生逐渐推导出负数的基本特征,进而使学生逐渐掌握数轴、原点以及大小关系的规律。这种富有挑战性及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往往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及思维热情,通过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渐渐爱上数学,学好数学。
2.构建生活化知识情境,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数学内容。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又应用与生活,因此高效情境的创设可以以生活为素材来源,结合数学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导入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感受数学知识,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小学六年级数学《圆锥》这一知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设计制作寻找圆锥图形的活动,让学生找出学校、家庭或者家庭周边的圆锥图形,并且用图画或者相片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圆锥的特征及作用获得一些基础的了解。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寻找的图形作出模型,引导学生发现平面图形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逐渐建立起空间立体思维概念。
构建生活化的知识情境,主要是让数学学习的目的充分体现出来,使得数学能够更好的服务与我们的生活,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去接受新知识。
3.创设生动的实践操作情境,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合理的实践操作情境,使得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返还给学生,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以促进自身学习效率及学习质量的提升[3]。
比如在教学小学高年级数学《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这一知识内容,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构建“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等高”、“不等底不等高”四种圆锥,然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再比如讲解《多边形的面积》这一知识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多边形面积的推导公式,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掌握多边形面积的求解方法,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获得深刻的理解,还能够有效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创设交流情境,在开放协作中发展思维。一位名人曾说过:“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得到的却是更加丰富的思想。”数学教学中,交流与合作是现代教育的精髓。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好问题,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创设各种形式的交流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在个体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经过分析、比较、筛选,发现最佳思路、解法或结果,使个体思维在集体智慧中得到升华。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预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大小全等的梯形,课堂上启发学生自己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动手拼一拼,看能不能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动手拼摆,很快发现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原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于是推导出了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当我提出是否还有别的方法?有的学生便讲出自己的方法,即用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推导出计算公式。我给予了肯定。学生通过一起思考,一起试着剪拼图形,一起讨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学生们拼出了多种图形,不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思维。
5.创设想象情境,在轻松思考中发展思维。传统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研究表明: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如学习比的知识以后,根据班级里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4/7,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3……通过想象,进一步沟通比和分数的联系。通过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在全面激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促进小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蔡琼瑶.小学高年级数学情境教学初探[J].新课程(小学),2015,23(06):70-71.
[2]吴春寿.试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J].新课程(小学),2017,15(03):117+119.
[3]唐霞.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2,24(02):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