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安岳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6423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空前的提升。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相关因素的影响,致使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社会道德水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这一问题的出现,对于我国中职生的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为了促进社会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我国逐步加强了对中职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教育工作,从而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中职生道德水平的提升。为了做好相关的研究工作,本文主要对中职生在传统美德教育中的问题,以及中职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促进传统美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关 键词:中职生;传统美德教育;探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在传统美德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学校的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方面的教育工作,尤其是对中职学生进行相关的工作。由于中职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因此在三观建设方面需要加强指导才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同时,由于中职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缺乏,致使中职学生在形成良好品德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的促进中职学生的发展,必须对其做好传统美德教育方面的工作。但是在对中职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相关因素的影响,致使在对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对中职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中职生在传统美德教育中的问题
1.存在着理解肤浅的问题。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我国在世界上有了更快的发展速度。各个国家在和我国进行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中,对于我国的发展拥有着极高的赞扬。由于相关因素的影响,促使了我国中职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提升了自身的爱国热情。不过学生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拥有一颗爱国的热心,但是并没认识到在校好好学习就是最大的爱国,学生的爱国更多的是停留在口头上,现实中并没有采取更多可取的行动[1]。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部分学生对于爱国存在过于肤浅的理解能力造成的。因此,在对中职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2.信念不明确。
中职生很大程度上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同时也是应试教育失败的承担者,相对于高中学生,他们更是一群弱势群体[2]。部分中职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他们过早的承担着生活中的压力。但是由于自身正处于成长阶段,心智尚未发展成熟,致使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个人发展前途表示迷茫,部分学生甚至对于自身的前途丧失了信心,在进行职业的选择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盲区,从而导致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职业理想和信念追求缺乏明确的规划的问题,影响其自身的发展。
二、中职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方式
1.做好教学教材深入研究的工作。
教师在对中职学生的指导者,在对中职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工作时,为了促进对学生进行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时刻把“给青少年播下传统美德种子”作为己任,做好传统美德教育的教材深入研究的工作,努力挖掘教材中包含的传统美德教育内容[3]。从而通过这种方式,做好教学统筹安排的工作,并且进行施教计划的制定,从而使得对中职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任务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例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学生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三观”内容,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三观”内容的教学时,为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使得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其中的知识,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相关例子的列举。比如“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充分的体现了古代思想家勇于自我批评、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能够使得中职生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严于律己,对于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促进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使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教学。
由于中职教育为了促进中职学生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对其进行不同专业的教学。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拥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对不同专业的中职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为了能够促进所有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使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
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使用计算机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因此,在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为了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可以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从而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中职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中职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语
总之,中职学校在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课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传统美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思想,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促进中职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做好中职学生传统美德教育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朱晓焰.谈谈加强对职校生的传统美德教育[J].德育研究,2011,4(5):47-48.
[2]唐雪贞.对中职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思考[J].河南教育,2013,7(8):96-97.
[3]武正林.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J].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8(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