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浦北县三合中学 535300
【摘要】 “学困生”是班级的落伍者,做好他们的工作难度很大,而且“学困生”常常屡教不改。因此教师要善于关心“学困生”,给“学困生”前进的勇气,对初中学困生多一点关爱与辅导。如何帮助学困生做好转化工作,是广大初中数学教师一直面对的问题,期望对致力于辅导学困生取得好成绩的教师提供一些指导。
【关键词】 初中数学;学困生;辅导;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求更高,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接受程度与其他学生相比远低于预期的教学目标,这些学生被称为“学困生”。 如何帮助学困生缩短他们与其他学生之间的距离成为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因此教师应根据每名学生的不同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下文将针对这一个问题展开详细的讨论。
一、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困生的观察,发现大多数学困生并不是因智力因素造成的学习困难,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数学基础就没有打牢,进入初中后对数学学习缺乏信心,产生厌学的情绪;有些学生是因为数字运算和逻辑推理能力不强,跟不上教学节拍;还有些同学在学习几何时暴露出其空间想象能力不强的特点,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 其实每名学生都有他们各自的强项和弱项,在某一方面水平不高并不能体现出其数学的总体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摸清每名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情感上给予关心和支持,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对学困生多一点关爱与辅导,并在班级中组织学习互助小组,让学生之间进行互相帮助,相信能够转化学困生的学习现状,更好地提升班级的数学学习水平。
二、提高数学学困生成绩的有效方法
1.关爱学困生的心理感受——情感教学
学困生因为自己数学成绩不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自卑,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忽视他们的心理感受,那么这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时会带着更大的心理负担,导致他们对学习数学越发没有信心,学习成绩与班级其他同学差距也越来越大。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本着对每一名同学负责的态度教书育人,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关注学困生的成长,关注他们在学习中的每一次进步,教师言语上的鼓励对学困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能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密切关注学困生的听课效果,发现他们开小差时,要及时地用眼神来暗示学生,提醒他们认真听课,而不是放任不管。 在问题的设置上应该做到由浅入深的原则,让学困生也有课堂发言、回答问题的机会,回答正确以后,教师一定要给予鼓励,表扬学生在这次课上思想集中并踊跃思考。 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教师应用亲切的态度,循序渐进地引导找出正确答案的解题方法,最终正确回答出答案。 教师批改完学生的作业后,应该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写出评语。 例如,应用题解答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在其作业本上指出学生是为何犯这种错误,正确的做题方法应该是什么,帮助学生学会正确思考。 而学生在拿到由教师认真批改,并写出详细评语的作业时,会觉得自己受到了老师的重视,于是暗自下定决心,在以后的作业中要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绝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例如,在学习《从算式到方程》一课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去解简单的应用题。 在这里教师应该如何导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呢?为了帮助学困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这样的例题来导入新课。 例:一个数的三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 求这个数是几。 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困生进行解答,学困生可以运用算术的方法进行解答,即(4 + 2) ÷ (3 - 1) = 3,接着教师就可以引入代数法,即利用设一元一次方程来解答这一问题,与算术法相比,用方程进行解答可以更为简捷。 而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和中位线定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用尺子测量得出结论,教师再进行证明。
2.关注学困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分层教学
面对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这种差异性,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后作业布置上,都应该制定等级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水平展开学习和练习。 另外,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应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困生来说,取得的成绩只要与上一次相比有一定程度上的进步,就应该给予鼓励,每前进一小步对学困生来说都是来之不易的,充分说明学困生在近期的学习中投入了很大精力去学习,背后付出的努力是艰辛的,因此教师应该给他们充分的肯定,让他们知道虽然只是前进了一小步,但教师也是看在眼里的,让他们获取更多的学习动力。 在日常练习中,教师应给学困生制定体现他们学习特点的学习计划,让他们具备基本的数学语言表达和符合课堂例题的解题技巧即可,在布置一些综合思考题时,教师可以在解题方法上作出相关的指导,便于学生进行正确的解题,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在批改学困生作业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信息渠道,了解学困生的学习动态,及时掌握它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便于课后帮助学困生解决这些困惑。
3.关注学困生的成绩进步——小组合作学习
在班级里面组织学生结成学习对子,由优秀生带动学困生一起学习,共同取得进步也是帮助学困生进行顺利转化的方式之一。 在学校期间,学生之间的接触比师生接触要多得多,因此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鼓励学习,对提高学困生学习效果是很明显的。 每个学习互助小组应由成绩较好的学生和学困生共同组成,在日常的学习和练习中,学困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及时向本小组成绩好的学生请教,在学生中间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气氛。 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也可以鼓励学困生之间展开竞争,比赛看谁的进步快。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养成独立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同时也帮助他们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因此这一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使用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帮助教师完满完成教学任务。 笔者在进行《勾股定理》一节课的教学时也曾采用了这一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在刚才的学习中,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总结出了勾股定理的主要内容。 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与周围的同学配合,找出证明勾股定理成立的方法,看一看同学们能通过几种方式得出这个结论。在这个过程在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共同合作,他们或者通过用直角三角形拼出正方形从而证明勾股定理,或者直接在直角三角形上画正方形,利用面积相等的方式证明勾股定理。
又如,在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时,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和中线,并能通过自己动手作出这三条线,体会它们的性质。 在这堂课中,重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掌握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首先,教师可以请学困生回答几个之前学过的问题,来复习三角形的知识,通过回忆旧知识,引出了《三角形中线和角平分线》这一节教学内容。 接着教师可以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天花板上的三角形框架、起重机的三角形吊臂、屋顶三角形钢架以及钢架桥中三角形.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三角形能够广泛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 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这个问题上,大家产生了自主探究的兴趣,期望通过特殊三角形的特点来解答这一与实践生活相关的问题。 教师可以让各个学习小组一起来折纸, 如图,让学生把B,C重合对折,折痕与BC交于点D。 这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在D点体现了什么特殊性,接着让学生连接线段AD,AD把△ABC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它们的面积有何关系?接着让学生归纳AD的特点。 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在自主探索和交流中,掌握了三角形中线的相关性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辅导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在情感化的激发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对初中学困生多一点关爱与辅导,并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互学互助,这样才能建立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从而提高数学学困生的整体成绩。
【参考文献】
[1]黄彩燕.新课程下对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帮助[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9.
[2]黄斌.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教学对策[J].教育导刊,2004.10.
[3] 高爱红.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J].考试周刊,2009(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