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附属小学融侨分校 710065
“别把学生丢在备课的路上”,使我有感而发,这还要从一节失败的课例说起。
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中选取了孟郊的《游子吟》,孟郊一生写过许多诗篇,而家喻户晓、传诵最广的莫过于这首《游子吟》,同题材的许多诗都无法望其项背。我对这首诗及孟郊本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对这首诗进行了主题深度解读,读了孟郊诗集,查阅了这首诗的背景资料,发现,这首诗作与孟郊50岁时,原诗诗题下有一行小字——“迎母溧上作”。孟郊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他从十几岁起为了求取功名,孤身一人来到当时的京城长安,穷困潦倒,艰难度日,有诗为证:“贫病诚可羞,故床无新裘。承颜自俯仰,有泪不敢流。默默寸心中,朝愁续暮愁。”秋天到了,他写下“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一片月落床,四壁风入衣。”的诗句;一次搬家时,他写道“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这些对他来说还都不是最大的打击,最大的打击来自于他满腹才学得不到认可,科举考试接连两次都失败了。二试落榜后,他曾写下“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他难得的一次欢喜诗是他四十六岁那年第三次参加科举考试考中后写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四年以后,朝廷决定启用他,让他任江苏溧阳县县尉,他终于可以将母亲接来奉养,就在母亲来溧阳的前一天晚上,孟郊思绪万千,难以入眠,情之所至,挥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游子吟》。
读了作者,读了作品,再来读诗,感悟又会不同,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孟郊穷苦坎坷的境遇之中,永远有一抹亮色,支撑他战胜心理及环境上的诸多艰难,这抹亮色,就像一幅画面定格在他的心中,那就是母亲的灯下缝衣图,神态安详的母亲,一针一针缝进对儿子的鼓励、牵挂、担心、期盼,一个个密密的针脚就是母亲万千的叮咛,从十几岁到五十岁,他与母亲相隔千里,却如母亲时时陪伴在身边,贫病时,不如意时,失落时,得意时,想起母亲,就想起那灯下缝衣图。
诗篇解读至此,我仿佛透过文字听到了孟郊的心跳,自认为解读很到位,备课也顺着自己的文本解读思路一路走过:上课时,引领学生通过孟郊的多组诗句体会他在不同境遇中思念母亲之情,体会他在不同境遇中思念母亲就会回忆起母亲缝衣的画面;同时,让学生站在母亲的角度想,儿行千里,母亲会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思念自己的儿子;最后,让学生想象如果母亲来到溧阳,孟郊会怎样孝敬母亲,让学生自己得出:无论给母亲零花钱也好,给母亲洗脚也好,给母亲唱歌也好,带母亲去旅游也好,都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自然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在全课将要结束时,播放了歌曲《可怜天下父母心》,也正是此环节让我充分认识到这是一堂准备充分却上得很失败的课,当歌手深情地唱起“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你们为儿女多少心力被操碎”时,底下的学生一片窃笑。为何如此动情的诗篇学生却并未入情?我发现问题出在我把自己的解读完全强加于学生之上,自以为我读懂的,学生也能读懂,我体会得有多深,学生也定能体会有多深,结果大量诗篇的拓展,加大了学生认知的难度,学生的思维完全跟着老师走,老师冲锋陷阵,学生听戏看景,我违背的恰是真实、朴实、扎实教语文的初衷。这堂课上完后,我不断拷问自己:听不到学生成长声音的课堂怎能算是成功的课堂?
我错就错在:备课时,满心满眼都是孟郊,而唯独忘了带上我的44名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认为我更像一名考生,学生担任考官,只有交上让他们满意的答卷,让他们思考、成长的课堂,才算真正成功的课堂,而这张答卷上只有一道题,那就是:记住,别把学生丢在备课的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