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充分利用资源 ,促进课堂生成--作者:田如贞  田巧玉

充分利用资源 ,促进课堂生成--作者:田如贞  田巧玉
                 湖南省保靖县清水坪学校   田如贞  416504
                 湖南省保靖县迁陵学校     田巧玉  416500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当堂生成是彰显学生探究悟性、思维灵性、丰满人性的独特学习生命的真实反映,是学生自觉凸现课堂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发展的有力例证。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并珍视这鲜活灵动的课堂生成,把它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
一、充分利用差异资源,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当我们承认学生存在差异时,应允许一部分“先知先觉”的学生冒尖,并合理利用他们的意见,以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促进他们共同发展。我在教学“比较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有16朵红花,9朵黄花,红花比黄花多几朵?教学中师生一起动手摆教具和学具。要求在红花下面一朵对一朵摆9朵黄花,从16朵红花中去掉跟黄花同样多的9朵,剩下就是多的数。并引导学生口述操作过程。老师话音刚落,李晖同学就站起来说;“不用摆,红花比黄花多7朵。”我愣了愣,示意李晖同学说下去。他说:“不用对着摆,就直接从红花中取出9朵,剩下的就是多的数。”当李晖同学提出的方法超越预设的教学进程时,我就即时调整计划,采用“执果索因”的策略顺势利导。我让他上台摆教具,叙述过程,再把他的摆法作为一种“猜想”,让其他学生按他的方法摆一摆,进而通过学具加以验证,理解算理。然后在同桌中相互介绍,讲解算法,促进了学生互教互学、共同发展。
二、充分利用突发资源,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真实的课堂必然会出现种种的“预想不到”,而这些“预想不到”中蕴含着大量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因此,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地捕捉、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我教“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的内容,我用卡片出示:6×7>()×7,学生都用算得数的方法:算出左边6×7的得数是42,右边()×7的得数要比42小,所以,括号里可填5。这时,张小俊同学说:“老师,我不用算出得数,就马上知道括号里填几。”她自信地说:“6×7就是表示7个6,()×7要比7个6小,括号里最大应该填上5。”我就顺势提出:“刚才的算式中,它们有一个相同的因数7,如果算式中,它们的因数都不相同,能用张小俊说的方法吗?”学生们你看我,我看你,都摇了摇头。我又出了两道算式,一道是有相同因数的,一道是没有相同因数的,加以比较,学生明白了:有相同因数的算式,可以采用张小俊同学说的方法。不同因数的算式,还是要先算出得数,比较后再得出结论。这样通过比较,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充分利用“错误”资源,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我教“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进行课堂练习时,赵丽华同学突然说:“我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只要求它们的差就行了。”我笑着问道:“你有什么根据呢?”李凯自豪地说:“12和6的差是6,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也是6。”有的同学也附和着说:“对呀!8和4的差也是它们最大的公因数,5和6的差也是它们最大的公因数。”我摇摇头说:“同学们,再仔细想想,他们讲得有道理吗?”胡波同学说:“好像没道理,12和20的差是8,但8不是它们最大的公因数。”这时,我就抓住8和4、5和6这两个例子,加以辨析、拓展,生成新的学习内容——求最大公因数的两种特例。(1)当两个数互为倍数和因数时,其中的因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2)当两个数互为互质数时,它们最大公因数就是1。我赞扬了李凯同学的新发现,肯定了他的大胆猜想和探究意识。但又例证他猜想中出现的问题。这节课,同学们在比较中,津津乐道。我认为,只要学生敢于猜想、勇于猜想,老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