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 625000
摘要: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但是就目前的中学教学结构来看,并没有针对德育而设立专门的教学课程,而是将德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德育素材与教学手段的丰富可以实现德育的目标,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基于此,提出几点关于高中地理德育教育重点的建议。
关键词:地理教学;德育;渗透
德育是教师有目的地正确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它体现和规定着教育的方向,是当今社会素质教育的灵魂。如何在当今多元文化纷呈、个性张扬的时代做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学校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播的摇篮,也是德育的主阵地。地理学科有丰富的德育内涵,理应担当德育教育的重要角色。一个人的思想品格的形成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健康的思想是我们从事教学活动的目的。而中学地理教学中包含着众多的德育因素。所以我们要把握住中学地理一些德育教育的重点,进行德育教育。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有一些重点
1、爱国主义教育
无论是初中地理,还是高中新教材,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国情教育素材。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如:我们祖国位于亚洲东方,处于地球北半部的温带,气候温和。地形类型多样,海岸线漫长,岛屿众多,名山大川和旅游胜地不胜枚举。矿产资源水利资源丰富,农副产品品种齐全的,四通发达的交通网络……等,我们也总是用“地大物博”来说明我国的自然地理的优越性。
高中地理教材中如: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二十四节气的创立及作用;我国气候的优越性;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及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等。
这些内容都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祖国的美丽富饶﹑可亲可爱,为生长在这样的国家而感到幸福而自豪,也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祖国,认识到我国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和社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举世瞩日的成就。这即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又产生建设祖国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只有对祖国有较全面、深刻的了解,才能培养爱国情操,激发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研究自然科学的理论依据。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如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学,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海陆的变迁,七大洲四大洋的形成时,引导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地球上的地形千姿百态,它们发生变化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这两种作用同时时刻不停地进行,才形成现在地形特点。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通过讲解这部分教材进一步培养学生认识矛盾的斗争性、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特点。
3、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的教育
目前,我国人口问题主要表现是:第一,人口数量过多;第二,人口素质有待提高。我们必须严格控制我国人口的增长数量,重视提高劳动者科技和文化水平,提高全民族人口素质。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如工农业生产、城市化过程等,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和掠夺式的开发利用现象。造成我国土地资源中耕地、草地、林地等都在不断减少,水土流失、沙漠化的土地和次生盐碱化的面积等不断增加;水资源、矿产资源短缺甚至枯竭。同时,也造成环境恶化,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反过来影响自然资源中的可再生资源的更新和再生能力,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就会更进一步的减少。面对环境问题,我国政府不是消极等待、放任。而是采取积极措施保护环境,把环境保护当作我国一项基本国策。综上所述,对学生进行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的教育意义重大。通过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教育,使学生懂得:人口的发展要同我国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同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相协调。
4、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发展经济的卓著成效有目共睹。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也日益突显,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威胁着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严酷的现实,促使人类冷静地审视、思考曾经走过的历程,总结经验和教训,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涉及的正面知识有:“中国生态第一村”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城市功能分区的合理规划、布局;实现旅游活动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国的山区开发、流域综合治理等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等。涉及的反面知识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人类的急功近利、日光短浅、滥捕滥伐,导致水、鱼类、森林等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海洋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过度垦殖、过度放牧造成的水土流火、土地沙化;城市化引起的城市环境破坏、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等,不胜枚举。这些案例告诉我们,不能再走传统的以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因此,抓住机遇,积极开展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不仅是新一轮中学地理教育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而且也将有助于提高中学地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地理知识教育、智力和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三大任务。”在完成三大任务的同时,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方法、途径,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伟大意义,进而珍惜自然、保护自然、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邵帆. 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J]. 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 2011(26):73-73.
蒋冬梅. 对中学地理新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2(6):8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