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激活课堂美术教学--作者:刘露  刘芹梅

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激活课堂美术教学--作者:刘露  刘芹梅
                        湖南省保靖县复兴学校  刘  露   416501
                        湖南省保靖县实验小学  刘芹梅   416500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处处体现美。《美术新课标》提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我们美术教师应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以及健康向上的丰富的学习资源,让美术课堂教学鲜活起来。
一、引进生活资源,激活课堂再现美
课堂教学是师生学习交流的主渠道,美术课堂教学应充满想象、探索、创新与体验。
譬如,在教学《黑白世界》一课时,我遵循学生兴趣特点,利用农村现有条件,与拓印物体的材质、肌理相结合,让学生把到大自然中寻找到的可以直接着色的物体带进课堂;利用颜料、墨水加水的多少来压印黑白世界、蓝白世界、红白世界等。这样通过学生动手掌握控制色彩水份的方法,同样可以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再进行讲解黑白木刻中的一些知识,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又如,在教学《触摸美丽》一课时,我大胆从触觉感观出发创设教学情境。我以游戏的方式开始了美术教学。首先,我用毛巾遮住几位学生的双眼,请他们一一用手触摸教师准备的生活中各种不同的肌理、材质、质感的材料,并要求说出自己的感受,及所触摸的材料,可能是哪一种,自己联想到了什么。其余的学生来当裁判,确定结果。接着,又让学生触摸自己准备的各种材料,说出自己的感受及所受到的启示。这样通过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的过程,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然后,再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充分挖掘本地特色资源,利用废旧生活用品、树皮、石头、稻草等易得材料,示范一、二种作品创作过程,并加以激活学生的创作思路。这时再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与课本中的学生作业比一比,你有更好的方法能创作出更新、更奇的作品吗?瞬间,全班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二、引进民间艺术,激活课堂传承美
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当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急需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当学生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时就会受到极大地鼓舞。因此,把本地民间艺术引进课堂,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作激情。
譬如,在教学《花圃》一课时,我考虑到学生对花圃比较陌生,他们所见到和熟悉的花也不多。于是,我把教学内容改成《土家鞋垫设计》,教学伊始,我让学生说说看到的鞋垫有那些形式,课堂马上活跃起来,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接着我把已经准备好的各种不同形式的鞋垫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讨论,进行归类总结后,再请学生代表回答,师生共同得出:鞋垫的设计步骤(粘鞋样——绞鞋边——设计纹样——拉鞋垫)和鞋垫的纹样设计形式(以字母为主,以文字为主,以人物和动物为主,以风景为主,以图文并茂为主等等),并且,时常用来赠送亲朋好友、表达美好祝愿,。接下来请学生欣赏老师把不同形式的鞋垫拼贴成一个漂亮的花圃,从而引出平面设计的相关知识。再以设计“我最喜欢的土家鞋垫”为题,两人一组合作完成作业。最后,在作业展示讲评中,让学生把大家设计的作品变成一个美丽的大花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设计鞋垫活动中,认识图案与自然形成的联系;又通过大胆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来获取图案纹样的效果。
又如,我在五年级的教学中就增加了《苗族服饰》。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我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苗族服饰生活和舞台装,让学生说说苗族服装的整体感受是怎样的?其次,要求学生从服装的局部细节着手,了解苗族服饰中刺绣艺术,让学生从刺绣的色彩搭配、图案设计、做工精致及袖边与花边布料色彩搭配进一步说说自己的看法和启示,让学生从了解苗族服饰中体会我们苗家儿女聪慧、豪爽、直朴、勤劳的品质。接着,向学生简单的介绍苗族服装设计的步骤方法及上色应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最后,在学生跃跃欲试时,让他们大胆地设计、创新,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在作业展示中,很多学生作品带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这样的教学不但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也更真实地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总之,在新课标指导下的美术教育,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让学生内在的创造性、表现欲望与外部存在的美术相碰撞;让“美术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激活课堂美术教学,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