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之我见--作者:何大庆

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之我见--作者:何大庆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  625000
从教22年,从小学教到初中,再到高中,一路走来,看过课改前的《大纲》,学过课改后的《课标》。里面不乏“能力、思维”等字眼。但是真正理解它们是近几年的事。以前“能力、思维”对我来讲只是空中的楼阁、抽象的概念,奋斗的目标,似乎又遥不可及。
后来在各种教研会上听专家、前辈大谈能力,觉得神秘而空洞,对它们充满崇敬之情,畏惧之感,怕与之对话、对视;同时,又更加迷茫,因为我实在没有从中学习到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的办法,实在是没有发现它们有条理的思维培养路径。可能是他们太高,我们的距离太大。终于在我连续(2009年-2017年)九年高三经历之后,对语文的核心素养——能力与思维有了一点自己的理解。我顿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诗句精辟。
阅读教学中的各类文体的关系就像苏州园林里各景点的关系“隔而来隔,界而未界”;就像我们一个一个的人,相互之间都是独立的个体,又是同一类人!各种文体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这就是共性,又是独立的自己——有个性(具有文体特征)。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准确把握各种个性——文体特点并在练习中有意识地运用、体会、把握,再在这个基础上打通各种文体,从整体上把握各种文体之间共性,进一步认识个性,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怎么来操作呢?
王荣生教授曾说过“把小说当作小说来教,把散文当作散文来教,把诗歌当作诗歌来教”这就是告诉我们阅读教学要有文体意识,要运用相应的文体知识来阅读文章。文体知识只是是用来解阅文章的工具、方法、思路。这一点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在教学中运用文体知识。这本身也是教师阅读能力与教学能力提升的一个过程。遗憾的是我以前只是把它们死知识让学生记住,而缺少运用,当然也就谈不上能力与思维的培养了。
首先,我们以小说为例。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的功能是什么;共同的任务又是什么?我们通过下图就可以清晰的认识。

                                                                                                                     
从读者角度思考
 
 
从作者角度思考
文本框: 运用各要素的效果
情节
环境
主旨
人  物
                                                                                                       

 
 
 
 
 
 
环境对情节有作用,因为情节是在一定环境里展开的,就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情节对人物有塑造的作用,同时,人物又是情节中的人物,因此人物对情节又有影响。环境对人物也有衬托作用,人物又是社会环境构成的重要成分,所以人物对环境也有影响。它们的共同任务就是反映主旨。虽然三要素之间互相关联,但它们又有各自的任务、各自的特点。
当然,这只是一个粗略的展示,在各个要素里又包含着许多相应的知识,例如,要塑造人物,可分为正面与侧面,而正面手法是很多的。教学中,我们就是把那些具体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让他们记忆、体会、运用、体会、运用,最后化为各自的能力。学生在解读的过程中就有路径可走——也就是找到了解读的思路、方法。例如,讨论环境的作用,其思路就很清晰:个性(环境本身的特点是什么)、与情节的关系、对人物的作用,对主旨的揭示、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其次,我们以散文为例。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这本身就决定了阅读中运用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两种思维方式。作者写作时,以一个主题为核心,向四面八方去找材料,运用各种手法将材料组织起来,形成文章的内容,这就体现了“散”——思维的发散性;而所有的这些内容与手法的使用都是为了揭示主题,这又体现了“聚”——思维的集中性。
构成这些内容无非是人、事、景、物;主旨也就是通过这些人、事、景、物的特点或关系揭示出来的;组织这些人、事、景、物的方式就是结构与艺术手法。
阅读散文时,首先要读出这些人、事、景、物的特点,这常常要运用筛选、概括的方法;其次要思考内容所蕴含的主旨,这就要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最后还要理清文章的结构,抓出写作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弄清了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做题时学生的思路就会很清晰,答案就会有条理,不至于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情况,例如要分析某一段话的作用。首先从这段话的具体内容(个性)出发,观其对象、特点;其次,从内容的对象、特点分析具体的思想感情——与主旨有关;最后,根据其所在的位置,思考组织结构上的作用,分析具体语言组织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及产生的艺术效果。虽然,每一个具体内容都是不同的,都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但是思路却是有共性的。其它问题的思考都可以以此为基础有条不紊的进行。不过这里隐去了大量的具体的相关知识。
天下散文何其多,不可能篇篇都读一遍,但是运用相应的方法、思路,是可以尽读之的。这是由散文的文体特点——共性所决定的。
共性不仅存在于同一文体内部,还存在于不同文体之间,只是表述不一样罢了。比如小说与散文。如果要考察人物形象,用来解读小说的人物形象的方法——正面与侧面的描写,也可以用在散文的人物分析中;小说的情节开展就包含了具体内容、情节的展开也就涉及到文章的组织结构与艺术手法。因此,在教学中,在让学生准确理解各类文体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左右观照,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既可以强化知识的掌握,又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
散文与诗歌的共性比较多,人物传记与小说的共性比较多。
怎样将知识转化为阅读理解的能力?
其实很简单: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有意识地按具体文体的思路去一步一步地思考,开始时可能很慢,熟练后就会快起来,这就像开车,必须由一个一个的动作配合完成,开始慢,后来不是人人都能上高速了吗?能力就是在知识的运用、体会中慢慢形成的。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