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州第二民族中学 416700
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言,所谓教学的艺术性,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更不是搞“花架子”,而是要实事求是,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要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意趣味性。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对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难以区分,有时默写声母把整体认读音节也默写进去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一套打电话找朋友的游戏节目让学生表演,使学生在愉快有趣的游戏活动中,由抽象到具体,分清了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整体而言,中学生天性好玩、好动,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自制力也不够强,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要想使学生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学生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学习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变换激趣方式,创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风趣的课堂气氛,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引起并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以初中一年级为例。在进入一年级之前,学生在在小学阶段任务较轻,然而进入初中一年级后,学生要按照一些明确的要求来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无疑给一年级的老师们增加了工作的压力。怎样才能让学生由自由天真的状态过度到有更明确的学习任务上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设计时,既要考虑内容的有趣性,又要注重传授方式的新颖性。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滑稽的动作,一句幽默的话语,一个夸张的手势等等都可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进而将专注的目光投向于你。
二、多给学生鼓励,让学生变得有自信
中学生的注意力较短暂,他们不也懂得什么叫自信。但他们都喜欢在集体中表现自己,喜欢在竞争中获得胜利,进而获得老师和同学赏识的目光。作为老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也应该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合适的场合予以鼓励、表扬,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向更高的目标奋进。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同学,他们的心理太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安慰了。如果我们老师能够发现他们的优点,哪怕是很微小的一点成绩,老师的鼓励,说不定就会唤起他沉睡的心灵,继而获取更大的成功。当然,表扬与赏识、鼓励,要适度,也要因人而异。
三、因“趣”利导,激发学习热情
热情与兴趣都是学习积极性的心理成分。每个人都是只有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就一定会表现出热情,有了热情就会完成得很出色。中学生都具有好动的天性、爱玩、有强烈的求知欲这些潜在的兴趣倾向。在教学中,教师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因“趣”利导,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程序、探索性的教学活动,积极把学生潜在的兴趣转化为现实性。
(1)导入诱趣。好的导语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往神驰,像巨大的磁场吸引学生,像火花点燃学生的智慧。因此,教师讲课时要精心设计好导语。教者如能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通常的导入方法有: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实物导入、音乐导入、对比导入等。试想,如果一开始就在黑板上写出这篇课文有哪几个生字,应该怎么读、怎么写,然后就让他们练习朗读课文,这样肯定不会引起他们对课文的兴趣,收到很好的效果。
(2)设疑激趣。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疑”设得好、设得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些平时不善发言的学生不是不会发言,而是老师未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只要“疑”设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他们便会不由而发,不能不发,发而后快。在这一思维流程中,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迸发。
(3)游戏增趣。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有效开展。
游戏学习能让学生忘记自己在学习,而恰恰在这种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忘我投入状态中,学生记忆、领会或创造了大量的知识。教学中,有时候,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学生带进童话故事情节,从而调动学生情感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此外,还可开展其它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说与课文的作者或人物有关的小故事;可以辩论课堂上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唱一些文学作品相通的经典歌曲;更可以让学生编演课本剧,共同探讨一下戏剧表演,感受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角色朗读法。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些生动而又浅显的课文,不需要教师花很多精力去讲解,只需要稍加点拨,组织学生朗读,学生就弄懂了,特别是人物对话较多和感情深厚的课文。
(5)故事引趣法。中学生最爱听故事。教师讲课时,结合课文内容适当地给学生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能激发学生兴趣。 四、因材施教,抓好中差生,稳定学习兴趣 学习上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会使学习兴趣持久地保持稳定,而学习上的不如意则会严重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对学习兴趣产生负效应。中差生由于基础知识和智力因素等诸多复杂原因,学习上困难较多,容易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这类学生往往又是脑子灵、反应快,稍微懂了就不愿意听,注意力很难集中。对此,我设法把他们的精力“会聚”到学习这个焦点上来,即可摘掉差生的帽子。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教师在工作中采取了比较恰当的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热情,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好习惯。学生的兴趣就会转化为极大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就很有可能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