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见--作者:王琅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见--作者:王琅
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附属小学融侨分校  710065
  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教学实践使我深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有一定效果。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按部就班,如此一路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掌握汉语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二、认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阅读效果优劣,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再多的阅读都是水中捞月。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其次,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爱读,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要在阅读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狠下功夫。①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读课题质疑,想想读课题想到了什么问题,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课题猜文意,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问题进入阅读,其必然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②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不断设疑或拟定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期待。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会使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③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如此,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精心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如《乡下人家》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乡村田园美丽的歌曲,播放描绘乡村田园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赏读各段时,采用“自读想画面,自悟体情味,交流谈所获”的方式展开教学。抓住瓜藤攀檐、鲜花轮绽、雨后春笋、鸡鸭觅食、院落晚餐、月夜睡梦等各段的中心景物品词品句,先读出感受,再悟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触景生情,再把作者的感悟内化为自己感悟。这样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达成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