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龙江县第一中学 161100
摘要: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通过创新教育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学习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了显著的变化。
关键词:创新;思维;能力
利用化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关键是养成他们的创新习惯,这就需要来自学生内心的兴趣和追求。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化学实验的探究激情等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要有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化学现象能产生强烈的好奇,这是一切创新的基础。例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化学史的学习,挖掘科学家对科学的情感和现身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执着态度,再例如对化学事实的探寻,可能需要反复设计实验方案,多次验证,多次失败,而过程中却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在实验中周密、精确和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动手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这两方面能力,要加强课堂实验的教学。实验时,同学们要从实验现象中颜色的变化、气味的产生、沉淀的生成、甚至能量的变化等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或视频课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把观察和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从化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锻炼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加强实验教学,适当的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增加实验的设计,注重对改进实验、设计实验等方面的指导。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通过它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在每一次公开课和组内转转课结束后的评课中,我们都把是否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评价本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围绕“创新”找差距。这些措施,推动了课堂中开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对“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形式,它生动、简捷、有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对于重要实验,尤其是有一定危险的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要求学生设计或改进后自行操作;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教师先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陷在哪里,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思维状态,进而改进实验。通过这些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科学态度,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有些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课堂上教师尽量创设化学问题情境,利用问题引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讲《物质的量》的教学,借助曹冲称象的故事,将新课内容逐渐铺开,参与对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之间的“桥梁”的创造,在接受了概念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科学思维方法的洗礼。这样探讨,不仅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顺利地传授了知识,也使学生学会思考,创新性思维被激活、释放,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化学学科是以门自然科学,与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及污染问题等密切相关。因此,教材中安排了较多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内容。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关注社会发展,追求真理的创新人才的优秀品质;利用化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具有浓厚兴趣,使学生体验创新的乐趣、树立了创新的信心,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才能,使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使学生对化学相关知识的记忆特别深刻,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较好地达成了课时的学习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三维目标的统一结合。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开展创新教育,开发人的创新能力,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中学化学教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学校教育,重要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这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使教师首先变成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
总之,化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蕴藏着丰富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素材,只要我们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视角审视教材,吃透教材,做到精心备课,恰当的切入创新教育,让创新的思想在教案里涌动,在课堂上生根。那么我们的学生,将会在教师的带动下很快超越教师,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有创新思维和才能的领军人才。这也是我们教师最大的收获和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