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浦北县第二中学 535300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为高中数学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开始用新的理念和方式来指导教学工作。尽管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不可避免的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高中数学教师要主动更新教学理念,转换教学角色;加强课程研究,提升教学能力;改善教学评价,努力适应并积极参与课程改革。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问题;思考
当前,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面对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还在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整体成绩,来衡量教学水平的时候,我国提出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对一些高中教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一些教学成果丰硕的优秀教师来说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新课程改革以民族振兴为核心,结合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趋势,对我国近年来教育的现实问题不断进行反思,然后通过无数的研究和探索,最终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改革方针。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困惑
但从目前各方反映看,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困难重重。这些意见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1.关于数学推理证明。新课标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淡化数学证明,其意图是降低形式化要求,“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应该说,强调让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本身并不错,但绝不能取代数学上严格的证明。数学证明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产生的科学、简明的“说理”方式,同时也是数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思想方法;
数学的特点是严密,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的精神能使人们养成缜密、有条理思维的习惯。
2.关于学生学习方式。新课标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情景设计,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但实验教师却反映,现在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手多了,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但动脑少了。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只是表面现象,相当一部分同学只是凑热闹,没有或很少有实质性的智力活动。不少人担t2,实际学习效果会下降。应该说,数学学习是一项艰苦的智力劳动,只有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才能领略到数学的真谛。这在新课标中没有得到正面的引导。
3.关于学生学业负担。数学学科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整体,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新课标对各个模块的课时限制很严,对顺序安排灵活性较大,容易出现重复、脱节等问题。有些章节低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而有些该强化的内容没能得到应有的地位,学生的学业负担不合理,不利于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同时,新课标只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作出规定,而高考究竟考什么、怎么考,至今还没有明确的答复。由于考试与评价不匹配,许多学校同时使用新旧两套教材,新增加的内容要学,删减的内容还要学,导致师生无所适从,负担反而加重。一些实验区、实验学校作秀、作假,说的一套,做的一套,课程专家并没有了解到一线最真实的情况。
4.关于教师业务培训。新课程不直接对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学顺序等问题作硬性规定,只是对这些问题提供建议和多种可供选择的设计模式,为教师用活教材、进行师生互动提供了机会与可能。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现在教师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理念与课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些新的课程计划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并不是课程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教师没有积极参与或不能适应的缘故。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再好的教材,也需要中学教师去贯彻,要给教师留有学习、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避免课程已经开了,教师还没有教材、还不知所措的尴尬局面。
5.关于民族教学传统。新课标“通过国际比较,剖析我国数学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从国际意识、时代需求、国民素质、个性发展等各个方面综合思考,形成了制定《标准》的基本理念。”但新课标没有或很少继承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大纲》中的基本立场,对其他国家时髦的东西学得多,对祖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批判继承得少,许多看似好的“理念”却严重脱离教育实际。
二、新课程改革的策略
1.转变教师思路,深化新课改理念。对高中数学课程进行新课程改革具有深远意义。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其应用意识,增加数学的应用价值,还能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大多数高中教育已经了解到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但是无论是高中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的再完美,在高中教师的心中其最终的目标仍然是高考的分数,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对于高中新课程的数学来说,其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精神。坚决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加扎实,从某种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2.提高教师能力,落实新课改要求。对于学习内容研究不到位的问题,可以采取每周进行一次专题模拟训练,比如说在高中人教版教学当中,对于选修系列3~4由若干个专题组成,每个专题是1学分(18)学时,每两个专题可以组成1个模块。只有进行了专题模拟工作,才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新课程的结构、内容、以及要求。所以说,作为新课程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深入的研究其新课程结构、内容以及要求。更新高中数学的知识结构、内容,尽快地完成高中数学新课程知识结构以及内容的调整。
3.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能力。
改变教学方法,不仅要让学生熟知概念、结论以及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等。还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努力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将行为与思想并行,既要有教师的指导以及讲授,还应该锻炼学生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要设立相对应的情景模式,进行情景模拟工作,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的解决方式,从而使得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对于不同的内容,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比如说可以采取调查研究、阅读理解、撰写论文等方式。要求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重视在教学学习的作用,鼓励学生进行直观的思考问题。对于高中教学新课程目标来说,将学习形式与生活实例结合在一起,比如说统计学,对于统计学的教育要通过实际的案例了解其学生思想以及方法,了解统计学的意义以及作用。在进行导数学习的时候,要理解导数的概念,通过实例了解导数的概念的实际背景以及变化率,体会其中心思想以及内涵,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三、总结
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研究性学习已成为热点问题,这必将对高中数学教学带来良好的导向作用。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二者能很好地结合,真正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将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教师的教学也要有所改变。
参考文献:
[1]李小蛟.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数学文化”渗透之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0(03):17-19.
[2]李朝强.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教学[J].学周刊,2014(24):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