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古诗教学五策略--作者:向洪敏  姜仁炳

古诗教学五策略--作者:向洪敏  姜仁炳
                湖南省保靖县实验小学        向洪敏              416500
                湖南省保靖县教育科研所     姜仁炳              416500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小学生充满童气、喜读爱背、想象丰富。所以,我在教学古诗时,充分运用感性材料,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挖掘古诗蕴含之美,将“诗中之韵、诗中之语、诗中之画、诗中之情、诗中之理”有机结合,既抓住“亦韵、亦画、亦语、亦情、亦理”的特点,又引发学生情操美的陶冶和升华,使课堂教学其乐融融。
一、在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乐记》中说得好:“凡声之起,由人心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行于声。”古诗的语言美在于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一首优美的配乐,加上流畅的吟诵,那韵律之美感,那节奏之变化,仿若行云流水。陶醉人,愉悦人,直浸人的心灵深处......我在教学《古朗月行》时,让学生在配乐声中自由地读,充分地读,反复地读,变着法子地读。然后,我慢条斯理地告诉学生:古人读诗可不像我们这样读,古人把读诗称作吟诗,吟诗时讲究音韵美和节奏美;接着让学生牢记普通话中的平声(一、二声)和仄声(三、四声),要求读平声时得拉长,读仄声时得短暂——这就是“平长仄短”的说法和读法;最后,我在古曲配乐的情境中声情并茂地示范吟诵。学生模仿吟、试吟,生生合作吟,师生扮演古人吟……在形式多样的诵读中,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二、在推敲中,感知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最耐人寻味的是斟词酌字、反复推敲。因此,我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琢磨诗词中的关键字词。譬如,在教学北宋诗人宋祁的《木兰花》时,抓住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学生把“闹”字先后换成“旺”字、“浓”字、“俏”字等等,再进行比较。最后,老师画龙点睛: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用上一个“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简直是妙绝了!又如,在教学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我引导学生紧扣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进行品析。学生把“绿”字换成“到”字、“吹”字、“过”字等等,然后,通过理解和诵读反复比较,对“绿”字还是赞不绝口: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学生在用心研讨的过程,也就是形成最美的境界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能够感知古诗中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更能够提高学生表达时遣词造句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在绘画中,想象古诗的意境美
     一首精巧的诗就是一幅绝妙的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符合小学生形象直观的思维特征。通过图画再现出诗的内容,学生就有如临其境的感觉了,会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从而就更容易深入地理解诗句的内容。我经常在教学完一首古诗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去作画,画出诗中所描绘出的场景。譬如,在学完骆宾王的《咏鹅》之后,我要求学生画出一幅白鹅戏水图,其中“红、绿、白、清”等词能引起视觉的色彩美,“歌”有听觉的音乐美,“浮、拨”等词有动作的形态美。又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短短的两句诗中,“黄”、“翠”“白”“青”四个字,呈现了四种鲜明的色彩,编织了一幅瑰丽的图景。我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然后把想象中的画面画出来。多美的画面啊: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
 
四、在理解中,感验古诗的情感美
    在教学《鹅》这首古诗的时候,我边播放一段优美的旋律,边用自己浑厚的声音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伴着悠扬的音乐声,一只可爱的鹅浮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我看着他们摇头晃脑的样子和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不难感觉到他们已经完全被眼前的情景所陶醉。小诗人把在碧波中嬉戏鸣叫的白鹅那种活泼悠然的神态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令人拍案叫绝。那么,喜爱白鹅的情感就油然而生了。又如《赠汪伦》中的三、四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蕴含着朋友之间的深情厚宜;《静夜思》中,“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那种深切的思乡之情;《锄禾》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叙述了诗人无比珍惜粮食、热爱劳动人民的真情实感;《示儿》中,“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倾诉了诗人毕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学生在对古诗内容理解与掌握的同时,更是一种感情经历的再现,是一种对古诗情感美的深切感验。
     五、在启迪中,感悟古诗的哲理美
    借景抒情是古诗的重要特点,而借景喻理是古诗的一双明眸。诗人们时常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至美的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譬如,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题西林壁》,既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我在教学时,紧扣“横看”、“侧看”、“远”、“近”、“高”、“低”这些词,启发学生明确:庐山的景色之所以呈现不同的形态变化,是因为诗人的立足点不同,观察点不同。然后,设问过渡:诗人观山后有什么感悟?抓住“不识”和“只缘”这两个词,进行剖析。学生各抒己见后,形成统一意见:我们看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入手,即要客观,又要全面。用通俗的话表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又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学生从诗中不难得出: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阔的胸襟,接受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优秀的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动人的韵律,精湛的语言,神往的意境,深切的情感,寻味的哲理,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教学,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不断提高。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