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作者:孙素华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作者:孙素华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新华乡第一小学    625505
新课程改革以后,数学教材的编排特点是更具有实践性、科学性、多样性、趣味性和创新性。“创新”成为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核心部分和重要环节。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前沿阵地。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强化创新的途径,养成创新的习惯,是必要而且可能的。积累广大数学教师的教学经验,结合笔者多年来任数学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认为: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学习方法,尽量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灌输”式,采用“启发”式,启发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主动观察、推测、发现、归纳,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注意、观察、联想、记忆、思维、想象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这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一、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针对小学生天性好动、好奇,对什么事都愿意去试一试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在“试”字上做文章,为学生提供尝试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在尝试中反思、比较、发现、体验,操作,不断纠错订正,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体验到创造性思维的愉悦。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想象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在想象中实现知识的创新。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比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对分数、除法、比进行比较分析,理解相互间的联系,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完成填练习:2比5=几除以几=几分之几=百分之几?促使学生产生联想,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分数有什么样的性质?从而创设一种呼之欲出的情景,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积累比较丰富的表象,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形成分数的基本性质概念,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注重知识联系与迁移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类似、学习方法类似、解题技能类似的知识进行对照,凭借知识方法的共同点,可诱导学生举一反三进行迁移,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以学习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圆柱和圆锥》这一章为例,探求圆的面积公式时,学生用切割拼凑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在教学探求圆柱体积公式时,可这样启发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怎样推导圆面积公式?能用这种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体吗?可能变成什么几何体?怎样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促进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对知识产生迁移,在迁移中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激活学生思维,激励提出质疑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阅读自学中、交流评价中质疑,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同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释疑,从而在质疑、释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一列火车4小时行驶240千米。照这样计算,从甲地到乙地相距1200千米,需要几小时?”不少学生列出1200÷(240÷4)。交流评议时,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为什么要先求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呢?不先求它,行吗?”这时,教师可以顺势将问题抛给学生,激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大胆发挥想象。有的可能提出可以先求1200千米里有几个240千米,再求需要几小时,即4×(1200÷240);也有的可能提出可以先求行驶每千米路程需要几小时,再求行驶1200千米需要几小时,即4÷240×1200。这样,让学生不断质疑、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五、以激励为主,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从而保持心理自由,以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分析理解问题,充分地表现和发展自己的发散思维,而无须压抑,不必担心别人的笑话和讽刺,进而迸发出创新的潜能。如解答“六(1)班12人参加3.12植树节植树活动,按要求平均每人要植10株。实际植树时,10人就完成了植树任务。这样实际平均每人多植多少株?”可能大部分学生的做法是:12×10÷10-10=2(株)。教师首先肯定这种想法很对。然后,专门让个待进生别学生提出一种独特的解法:10×2÷10=2(株)。其他同学看到这种方法,可能马上会讥笑这位同学。此时,教师抓住机会及时引导:这样解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让学生们经过认真的思考,可能有所疑惑。这时,教师说出这样解法的理由:因为实际比计划少2人参加而完成任务,所以可以把第这两个同学的任务10×2株,平均分给实际植树的10人去完成,由此可知实际平均每人多植10×2÷10=2(张)。这样,教师当堂鼓励提出这种独特想法的学生,激励学生的思维创新,敢于冲破常规解法,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铺平道路。
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是采用什么方法,都要与数学的相关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数学科的创新教育教学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努力上好学生的创新教育课,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