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第十二中学 545006
摘 要: 机器人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是新生事物,需要探索的很多,但其成长性很高,对素质教育的影响甚至超过很多学科,值得探究。在目前情况下,教师更注重这种教学的教育价值和基本教学方法的研讨。机器人教学是老师们又爱又“怕”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要学会编程的原理、软件模块应用技巧,要会动手搭建机器人……时间紧,任务重,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推动机器人教学。
关键词:导入环节;课堂效率;精讲多练
在初级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层面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机器人教学是国际上信息技术教学的新尝试,在我国基本处于起步阶段,但通过认识机器人,了解其工作原理,甚至制作各种机器人,让学生体验科学的奥妙,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初级中学,大力推广和深化智能机器人教学,不断形成成熟的智能机器人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成为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者的迫切期待,也是必要工作。
一、机器人教学的现状
1.相关配套系统缺乏 。这种教学毕竟仍处于起步期,不论从资金、技术、人员配置,还是认识程度还都比较浅显。比如,由于资金问题,课堂的普及难度大大加大。又因为师资问题,有了资金,有了愿望,却不能实现,再有,教材的编排投入很少,可选余地不大,内容不精,影响了实际教学。
2.教育研究空白较大,教学活动不严肃。 目前,智能机器人进入中学课程虽然越来越被认可,但对此的教育研究成果非常缺乏。教师教学没有权威的参考,无论从课程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很欠缺。因此,机器人教学活动的设置比较松散、随意,使其教学意义大打折扣。
3.培养目标有限 。虽然机器人是很新鲜的事物,会引起很多人的兴趣,但由于其专业性太强,很多中学生对它知之甚少,无从下手,教师教学的广泛性不强,找不到更多的培养目标,使教学的集合效应大大降低。
二、机器人教学的几点探索
1.以“点”扩“面”形成效应。教学的基本原则就是面对绝大多数学生,从知识的承载上看,机器人包含了信息技术领域中的计算机技术、程序设计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又涉及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传递、输出各个环节,从教学模式上看,更适合采用探究式、体验式、合作式、整合式等新型教学与学习方式。但机器人教学的初期,很多学生没有学习基础,无从下手,因此,一下把教学面展开,十分困难。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将学生的能力有一个基本判断,进行分层教学。另外,在教学内容上,也要通过适当删减调整原有的教学内容,压缩精简课程,把更多时间用在兴趣培养上来。最重要的一点,要重点培养有突出能力的学生,让其发挥带动作用,当学生小有成就时,一定要及时鼓励,激发更多人的参与,最终形成广泛的学习氛围。
2.选择一款机器人平台作为教学主线。对于机器人教学来讲,作为教材兼教具的机器人选择很重要。拿我校而言,我们依据教材,将“诺宝”系列教育机器人作为主要教育平台,它融合了工业设计、机械、电子、传感器、计算机硬件、软件、机器人学和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的先进技术,通过智能教育机器人DIY,对于拓宽使用者的知识面,培养科学技能,提高观察力、想象力、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大的教学实用性。
3.以“赛”为“媒”,达到“教”的目标。机器人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形式的一点是它可以和社会层面接轨,其中参加不同层次的机器人开发、表演比赛就是最突出的。每年在各个阶层,都有类似的比赛,组织学生参加比赛,是教学的很好演练,同时也是激发教学的一个很好方法,通过比赛这个“媒介”达到教学的目标,其实更是达到培养人才的基础目标。
三、提高课堂效率,精讲多练
1.多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多接触器材。每节机器人编程课后,我都会及时安排一节器材搭建课,把器材按小组发下去,让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搭建、拆装、调试,甚至可以小组间竞赛。学生在完成基础学习任务的前提下,都能得到自由设计机器人的机会。他们利用这段时间了解各传感器的功能结构,尝试编写与教材不同的程序结构,互相探讨传感器之间的差异,动手设计不同的机器人身体。例如,有的学生用温度传感器搭建了测量物体温度的机器人,当物体温度超过37度时,机器人会鸣叫并疯狂地后退;学生还为楼道灯编写了不同的程序结构,互相比赛哪个机器人反应更灵敏……这些工作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机器人的兴趣。
2.分小组合作,细致分工。每个班分6到7组,每组安排组长一人,组长负责组织任务活动。组内指定程序员、搭建机器人身体的学生、负责检查测试的学生,以上工作由组员轮流任职,这个轮流的过程由老师安排。这有利于督促学生参与机器人设计的全过程,而且让全部学生都参与到机器人设计的工作中,防止个别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
3.布置预习内容,节约课堂时间。布置预习内容是为了节约课堂时间,并且使机器人的教学有延续性和吸引力。每次下课前,我都及时布置预习内容。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督促学生完成预习内容,我的布置形式比较多样化:如播放机器人走迷宫的视频,引导学生预习左手法则;用父亲为高考的孩子开楼道灯的数字故事,引导学生预习楼道灯的程序原理;也有时就用一个Word文档布置:生活中你怎么画五角星……
4.增加综合练习的时间。形式不拘,各组进行机器人创意赛、小测,重点是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时间可以灵活安排,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落实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得到反馈。既让学生体会到设计机器人的乐趣,同时确保他们掌握了软件、硬件的知识要点,能独立完成任务。
四、机器人教学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机器人教学能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机器人教学是以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学品质、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平台,教学机器人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搭建机器人时,其中形状和结构不限,任由学生自由发挥,学生能开动脑筋着手操作起来,在短短的时间内,孩子们竟能搭建出很多种不同形状的机器人,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智慧火花被点燃、发散性思维被启迪,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机器人教学能增强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机器人的教学与制作过程,正是锻炼意志、培养和增强创新意识的过程。机器人的学习环境不受传统教学环境的局限,强调自主式和开放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这对于营造一种创新氛围是极其重要的。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发挥想象、大胆质疑,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与老师开展辩论,并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生有了创新改进的想法,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要让学生仅仅停留在思考的层面上,而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实践研究中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机器人的设计从方案制定到具体实施,全部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自主选择知识,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学生通过研究分析,可以用各种方式去设计机器人,极大地发挥个人潜能,既培养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素质水平。
总之,机器人教学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渗透性、前瞻性、创新实践性的学科。利用机器人教学对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是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