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设情境教学--作者:陈天虎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设情境教学--作者:陈天虎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郎岱镇第一中学         553405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根据现实性的原则和本人的教学实践,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实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笔者在教学“相似三角形”时,是这样设计的,先展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示意图(比例尺为  1:2)提问学生:它们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图上标出A、B、C三点,(A点表示北京,B点表示内蒙古,C点表示上海)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什么特点?再引导学生联想,对应的角与边有什么关系。这样很自然地得出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比为1:2)的关系,从而揭示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这样,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的已有数学知识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从中引出学习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动力。再比如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够引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开放性与创造性思维;也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与交流协作能力。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一章时有这样一题: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AB=CD,请同学们自己补充条件,并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本题是一道补充已知条件的开放型题,别致新颖,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相互协作、互相补充,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尝试探索中,发展了思维的发散性和有序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思维浓度。
     三、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灵感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向交流的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使每个学生都树立创造的勇气和信心,鼓励他们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使他们学生学会学习,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活动,变外部的学习活动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使知识与能力协同发展。例如,在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时,笔者是这样做的:
      首先,让学生在准备好的白纸上随意画出四边形,然后用量角器度量其内角和。
全班学生按小组开始自己的尝试性探索活动,先量出四边形的四个角的大小,再将这些结果加起来。学生们的活动在我的想象下进行,但是他们的结果却出人意料之外。各小组望着自己得出的数据:有的是361°,有的是360°,有的是359°,有的是359°多一点点……,通过交流,思维产生碰撞,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这时我着重指出:虽然每个人将自己画出的四边形的四个角加起来后结果不一样,但它们却为什么这么接近呢?我们的测量过程中有些什么问题呢?一席话激起学生们的探究欲望。尝试、观察、讨论、交流,终于发现:在量角的时候,由于都是取整数,所以就会有误差,而且每量一次,都会有一次误差,量了四次,故误差就更大些。此时,我顺势询问: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减少这种误差?学生自然就想到了只量一次。可是怎么才能做到只量一次呢?又是尝试、观察、讨论和交流。当学生们试图将四边形的四个角拼在一起去度量的时候,特征也就发现了:四个角拼成了一个“圆周”(其和为360°)。
其次,让学生动手度量课前收集到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实物的内角和。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别得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
       四、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数学的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风趣的故事会使学生在故事中领悟到知识的内涵。如:我讲“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时,引入了这样的一则故事:在一片森林里,两只小猴在游玩中发现了一棵结了很多桃子的大桃树,便迫不及待地爬了上去,其中一只猴子先爬了3米,又爬了2米摘到桃子;另一只猴子一口气爬了4米后,不小心滑下了1.5米,好可惜啊!请同学们帮我计算一下此时两只猴子各爬了多少米?另一只猴子还应爬多少米才能摘到桃子?这样引出了课题,这一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得以与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为另一只猴子惋惜的同时,迫切地想知道答案的前提下投入到学习新知识的环境之中。又如在教学“圆周率”时穿插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不仅让学生加深对圆周率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加了民族自豪感。
      总而言之,创设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上是笔者常用的几种方法。笔者认为:创设情境目的要明确,形式要新颖,组织要灵活,时机要巧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