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曲水镇小学 637938
“分层式”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根据教材内容,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平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建构一种课堂上人人有事干,人人有所学,人人学得好,师生都感到轻松的课堂氛围。
一、知识分层
在教学设计时,我注重知识的分层,因材施教,“分槽输养”,把问题设计成难易结合的阶梯状,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感兴趣,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比如我在给六年级学生上《参观卷的设计 》一课时,我在设计问题时,将问题设计成难、中、易三部分,将简单的问题留给上课不爱发言的学生,让他们觉得回答问题也不是难事;难易适中的问题,留给平时爱发言的学生,增强他们更上一层楼的信心;难度大的问题,留给勇于挑战的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力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挥空间,让学生把回答问题变成一种享受成功的喜悦。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不同的教学方式,学生自然会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
二、教法分层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接受能力。拟订教学要求过高,会加重部分学生的学习负担,会使部分学生消化不良,丧失信心;要求过低,部分学生就会觉得太小儿科,会淡化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能平衡两头,顾全大局,让每一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是本堂课的主角,而不是客串。针对学生情况和教学目标要求,我在设计教学课堂方法时实施分层教学,由低到高,层层递进,逐步提升的教学方法。比如在上《色彩的冷暖》一课时,我将色彩知识由易到难分层讲解,分层提问,分层布置学习任务,分层评价,分层拓展。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了,主动性增强了,对所学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了,显然,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美术能力都有所提升。
三、学生分层
小学美术教材内容形式多样,涉及面广,但不是每一课内容都完全适合每一个学生。我们不能要求课本为每一个学生而改变,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学生认知能力,从实际出发,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合理地确定各个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教材中不同层次的知识。我在给五年级学生上中国画《山水画》一课时,限于学校及生源条件,如果要求每一名学生都准备一套完整的国画作画工具难度太大,但毕竟不能只让有工具的学生作画,而让没有工具和无作画兴趣的学生闲着无事。针对这种情况,我依据教材内容将全班学生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A组为一些语言表达能力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画知识有兴趣的学生,我及时发给他们有关国画知识资料,让A组学生在一起学习交流;B组为绘画小组,集合一些有绘画功底,热爱国画表现方式的学生,组织他们学习国画绘画表现技巧及方法,鼓励他们在宣纸上大胆挥洒笔墨;C组为欣赏观摩小组,其主要任务就是欣赏评论。三个小组三个不同的学习任务,让不同的学生施展自己不同的才能,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学习气氛浓,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海洋里乐此不疲。这样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课堂上的一部分学生学,一部分学生闲暇生事捣乱,老师既顾讲课又顾维持纪律,一节课匆匆忙忙,慌慌乱乱的僵局。
要说课堂分层教学的真正优势,其高潮还是各个小组的汇报和评价的教学环节:A组学生代表集结本组的集体智慧,对中国画的历史渊源及山水画名家说得头头是道,涉及了不少课外知识,听得其它两个小组的同学佩服得直竖大拇指;B组同学的作品展示,让全班学生的眼前一亮,几个没有画画兴趣的学生都在跃跃欲试;C组的学生通过对B组学生作画的全程欣赏,见识亦增长不少,比如对用笔用墨的技巧有了自己的独到看法,对作品的构图布局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在这一学习环节中,各组学生各抒己见,学习热情高涨,我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给予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体验到了课堂收获的快乐。下课铃已响,学生还讨论不休,学习热情不减,更有大部分学生期待下一次国画课的到来。
通过分层学习,学生收获了更多的美术知识,学生在各自研究的领域中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还培养了一批小理论家、小画家、小评论家。盖茨说得好:“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
综上所述,在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结构,可以张扬学生个性,激励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可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美术课堂,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美术的知识海洋里扬帆远航。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无止境的。美术课堂教学方式形式多样,让我们共同努力,积极探索,营造一个让学生爱学,老师乐教的学习氛围,让四十分钟乐趣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