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语文课堂教学贵在求“真”--作者:郑鸿飚

语文课堂教学贵在求“真”--作者:郑鸿飚
                               湖南省保靖县教育科研所     416500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
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厦门站”开幕式上,把“真”语文教学概括为“真教、真学和真评”。 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很多的误区。譬如,《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对友人和情人的怀念,某些教师上这课时,硬说它表述了诗人热爱祖国、热爱故土的情感。其实,《再别康桥》是诗人真实生活的再现,用一幅幅流动的画面表达了对康桥的爱恋,对昔日美好生活的眷顾,对离愁的无可奈何。如果我们语文教师牵强附会地说他是爱国,把一首好好的诗套上政治的光环,这就是“假”语文教学。
结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行为,归纳起来,存在以下误区:
(一)多媒体泛滥化。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想把自己的课堂上出品味,上出特色,于是利用网络媒体下载一些自认为是完美的课件,课堂上长时间的听音乐、看图画、赏视频,看似“教学媒体先进、学生兴趣浓厚”,其实,忽略了对文本的品读,缺少了语文的味儿。
(二)穿新鞋走老路。我们部分教师课前没有深钻教材,仅凭自己已有的经验上课。上课时没有主线,想到哪就讲到哪,随意性相当强,不注重文本的品读,不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师喜欢用自己的分析包办课堂,学生只是教师的观众等等。
(三)赶时髦缺个性。教师对新课改缺乏辩证思考,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照搬别人的模式和套路。有的整堂课看似师生互动活跃,演得精彩;有的整堂课都是学生组织,热之闹之;但实际效果不佳,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四)多讲解少练习。教师对课文讲解面面俱到,十分担心自己没有讲到位,课堂上学生很少动口说、动笔练、动脑想。下课后,教师才布置作业,况且布置的作业没有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精心设计。
(五)高投入低效益。从课节上看,语文课节与其它学科相比是最多的;从学段上看,小学一年级就开设语文课程;从程度上看,语文是我们的母语。结果,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偏低,口头表达能力欠佳,动笔写作兴趣不浓。
二、语文课堂教学贵在求“真”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曾说:语文课应该体现在三个“语”上——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体现了这三个“语”,就是“真”语文教学活动。我认为语文教学活动就是要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把语文课上成有语文味的课,让学生真听、真读、真说、真练、真写,教会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的方法和技能。
(一)“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构建“真”语文课堂
    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形式表达和反映出来的人文内涵,形式是组成内容的语言文字,任何文本都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人们看新闻,最关注的是新闻的主要内容,而不关心新闻的格式和语言形式。人们读一篇小说,最关心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而不在意小说的艺术形式。而语文课堂教学则不同,既要注重文本、读懂文本,也要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剖析文本的写作结构。 
(二)“文本和教学”有机结合,把握“真”语文课堂
    课改推行以来,我们不少语文教师感到很困惑,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教师对“文本和教学”缺乏研究,没有找到结合点。就课堂教学来说,“文本”和“教学”在概念上是不同的,学生学习的一篇篇课文是“文本” ,它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成分。为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就是“教学”,它是师生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全部。所以,我们在课前一定要吃透文本、舍轻取重,那么,课堂教学时,就能运用自如、举一反三。
(三)“本体和非本体”有机结合,搭建“真”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功能的阐述,把语文教学内容划分为本体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教学内容两大类。本体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语文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它是语文教学的本质任务,具有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本质特征。非本体教学内容是指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我们语文教师在突出本体教学内容的同时,应把非本体教学内容有机地渗透其中。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要把“本体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搭建“真”语文课堂。
三、如何打造“真”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课堂形式开放活泼,教学方法新潮多样,教学手段丰富多彩。如何打造高品质的“真”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当前语文教师共同追求,笔者认为高品质地语文课堂教学就是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和用语文。归纳起来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晰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把握《课标》和教材的内容。《课标》是教学的导向,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所以,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紧扣四点:一是新知识点——本课要学习和研究的语文知识;二是新知识联系点——学习和研究新知识点时与哪些已有的旧知识有紧密联系;三是兴奋点——学生在学习哪个知识点时感到兴奋和产生兴趣;四是创新点——通过本课的语文学习、讨论、质疑,培养学生求异、创新思维,并且应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勇于综合实践活动。
(二)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要做到有的放矢,必须目标清晰,重点突出。它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必须明确使学生学习什么和解决什么。具体说来:一是弄懂什么——语文学科的相关知识;而是学会什么——技能技巧;三是发展什么——智力和能力;四是培养什么——道德品质良好习惯;五是形成什么——思想观和价值观。
(三)严密的教学流程。课堂教学流程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的先后顺序安排。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思考分几个环节去教学,每个环节起什么作用,达到什么目的。从真读、真品、真思、真说、真练考虑设置教学流程。总之,教学流程的设计应追求“开头引人入胜,中间高潮迭起,结尾余味无穷”的最高境界。
(四)科学的教学方法。怎么教最容易达成教学目标,最容易突出教学重点,最容易突破教学难点。要定教法,必须先知学法,要以学定教。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尊重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点睛的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必须采用恰当的辅助手段。充分利用课件,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前,应准备充分,熟悉相关课件的作用、性能、特点以及演示方法等等。力求在课堂教学时做到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画龙点睛。
(六)适当的课堂练习。一堂课中,教师应当“复习性作业(过渡)、巩固性作业和创新性作业”有机结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践行五点:一是为教学目标服务;二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三是内容上具有系统性、多样性和代表性;四是题目设计,由浅入深、梯度分明、读写结合;五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课堂教学贵在求“真”。正如著名的教育专家魏书生所说:“唤醒学生听说读写的兴趣,让学生快乐地学起来、读起来、说起来、写起来,是语文课最核心的本质。”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