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凤凰县林峰学区 416200
课堂导入是指教师在新课或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课堂导入之于课堂教学,犹如演讲的开场白,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体和带入情境的作用。[2]作为一堂课的开始,课堂导入服务于教学内容,良好的课堂导入对于成功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创造积极的教学情境,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一、课堂导入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切不可随性而为。具体而言,应做到以下几点。
1.关联性:课堂导入的主要目的是引出教学内容,良好的课堂导入能体现教学意图。在导入方式和导入内容的设计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构思,确保导入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一定关联。为了导入而导入、漫无目的的导入都是不成功的。
2.适应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认知特点、能力水平不尽相同。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设计应符合中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此外,班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特点等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简而言之就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还意味着课堂导入的设计应以教材为基础,即根据每堂课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
3.时效性:课堂导入作为教学内容开始前的过渡环节,应简洁、精炼,时间不宜过长,一般而言应控制在5分钟以内。课堂导入成功引起学生注意后,应及时进入教学主题,以免喧宾夺主,占据学生的最佳学习时间,
4.参与性:在传统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讲授的主体,但不可忽视的是,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课堂导入时无论是单独提问还是群体提问,目的都是加强学生的参与感,活跃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多让学生参与,加强师与生、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课堂参与的习惯,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自觉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盈千累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温故知新导入法:数学学习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新旧知识紧密联系,环环相扣。这意味着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需要以旧知识为基础,反过来说,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知识的理解效率。这就是为什么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没听明白一个知识点,后面的知识点都有可能听不明白了的原因。因而在课堂导入中,就要求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出发,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完成新旧知识的对接,以“旧”带“新”,以“已知”带“未知”,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学到新知识,从而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融合。
2.设置疑问导入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习的开始。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凡事喜欢追根溯源、刨根问底,因而设置疑问进行导入极为有效。通过设置问题巧妙地提出学习任务,使学生带着疑惑与期盼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式,从而牢牢牵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实践操作导入法: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时总持有“等老师讲、靠老师教、要老师解答”这种“等、靠、要”的学习模式。然而亲历方能牢记,与书本知识学习相比,学生对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而了解掌握的知识往往记忆更深刻,更能灵活运用,通过亲身实践验证某个数学知识的正确或错误都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因而老师在课堂导入时,应尽可能给予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4.生活情境导入法:数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然而一些学生对数学存在误解,认为“数学无用”。所谓数学无用是指数学跟我们的生活无甚关系。事实上,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运用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导入有法,导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水平,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中,有意识的因时而异、因学生而异、因知识点而异地选择相应的课堂导入技巧,努力实现师与生,教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