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郎岱镇第一中学 553405
生物学实验是学生认识生物现象、理解生物概念和规律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形式,但是由于在组织教学、结果控制等方面比较费神且占用时间较多,因此很多教师不大愿意进行生物实验教学,特别是分组实验教学。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标准下,中学生物教学注重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材内容突出了实验内容多、实验形式多、实验要求多的特点,因此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时分组后的教学达不到我们预期的目的,而且还会引起一些纪律上的问题。分组实验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方面的原因,有的教师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或教学设计不够精心,或忽视操作技能的改进,或教师本身的操作技能差,或实验组织能力差,二是学生方面的原因,小组讨论免不了会有声音,有的学生打着讨论的幌子,借机闲聊,不参加讨论,极个别学生还会出现打闹的现象。有时组内发生了不团结的问题,如果组长没有能力解决,就易造成学生之间的分裂,使组内气氛紧张,不团结,很难共同完成任务。那么如何提高初中生物分组实验的教学质量呢?下面笔者就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首要是备课
教材中要求做的实验,无论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要备好课,写好行之有效的教案。首先需要认真检查实验器材只有器材完好,才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实验室内的各种实验器材,由于不同的原因可能导致实验无法顺利进行,所以要逐一检查。其次需要精心体验实验过程教师不要只备教材上的实验过程和结果,更要提前试做实验,体验一下效果。这有利于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效果,熟练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保证。教师必须在课前,即使是以前曾经做过多遍的,也得重新试做,这样能做到心中有数,防止课上打“哑炮”,使自己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进行规范而熟练地并得心应手地指导学生的实验与观察,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二、程序控制
1. 引导学生在熟识实验目的、内容及注意事项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实验操作程序。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学生只有对实验目的、方法、步骤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后,才能对操作程序做到心中有数,也才能顺利的进行实验操作。例如:在《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把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总结为“滴”、“刮”、“涂”、“盖”、“染”;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把装片的制作顺序概括为“盐酸解离”、“清水漂洗”、“龙胆染色”、“压片制片”,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生按程序进行实验,牢固掌握实验步骤,又能够节省实验时间,提高观察的效果。
三、培养习惯
实验中要引导学生做到:(1)从整体到局部,如在《观察葫芦藓》及《观察铁线蕨》的实验中,要先观察整株植物的形态,再看它的根(或假根)、茎、叶;(2)由表及里,如在《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的实验中,要求学生先看外部形态,再看内部结构;(3)由粗到细,如在《观察植物茎的结构》实验中,要先用肉眼观察,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再如在《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的实验中,要先用肉眼观察根,再观察根毛,找到根尖,然后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接着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根尖的永久切片,分清根尖的四个组成部分,最后用高倍显微镜识别每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当然,大多数动物学实验则应该先观察外部形态,再解剖内部结构。不仅要求观察的顺序如此,而且在复述和复习时也要按这样的顺序,长期坚持就会使生物学实验课活而不乱,有条不紊地进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条理性。
四、明确目标
中学生知觉的无意识性和情绪化仍比较明显,容易被无关的内容所吸引。如:有的学生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摆弄各种不同颜色的小纸片上,把各种不同颜色的小纸片摆成各种造型。因此,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是实验教学中的重点。还应该引导学生在熟识实验目的、内容及注意事项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实验操作程序。如:在“观察自制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实验中,笔者把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步骤总结为“滴”、“撕”、“展”、“盖”、“染”,并强调各步骤应注意的事项,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生按程序进行实验,牢固掌握实验步骤,又能够节省实验时间,提高制片效果及观察的效果。
五、准备材料
生物实验材料往往受到地方性和季节性限制,解决生物实验材料主要有三个途径:1.采用替代材料如上“观察花的结构”时,课本是桃花的基本结构为例来学习的。可此时正值冬季,桃花无处可寻,教师可在春天制成干花蜡叶标本或桃花浸制标本,上课时再寻找替代桃花的鲜花,如各村落中随处可见的牵牛花、三角梅等。上课时与桃花浸制标本和蜡叶标本及桃花模型一起对照观察,同样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只要多花心思,认真寻找,初中的生物实验材料几乎都可以在当地找到适合的替代品。2.分工合作获取材料材料有些难采集到,这就需要教师之间分工合作解决,避免个人的时间或精力有限造成实验材料的不足。3.发动学生采集和培养学生自己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是无形的课程资源,每名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经验背景、独特感受。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和体验,要让学生善于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为此让学生课前准备实验,观察、体验实验过程,从而更好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理性认识,理解、掌握生物学的概念、原理及应用。例如:学习“种子的萌发”前,提前一周放发一些水稻、绿豆种子或学生自备种子,让学生自己去栽实验教学培,体验怎样让种子萌发和观察体验种子萌发过程,在课堂上学生都能很自然说出哪些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在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时,很多学生应用自己的经验,能清晰、有条理地描述水稻、绿豆种子是如何萌发而发育成一株新植株的,这很好完成了新教材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这样便会对探究生命奥秘产生巨大的热情。再如上“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所用的生物是鼠妇,让学生自己动手采集鼠妇,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其获得一些有关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等方面的感性知识。
六、正确指导
在实验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指导得法与否,是实验教学成败的关键。1.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技巧一些技巧性较强的实验的操作要领,不但要对学生精心指导,还要让学生反复练习。如在最基础的“显微镜使用”中:对光、调焦等操作,学生都要反复操练,才能掌握其操作技巧。2.指导学生认真思考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如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时,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酒精要隔水加热?为什么叶片要两面遮光?为什么要滴加碘酒?这些问题能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发现共性问题,应及时向全体学生作补充指导发现共性问题,应及时向全体学生补充指导,发现学生的操作过程中错误或观察判断不正确时,要及时指导学生并加以纠正。实验结束后要及时让学生做好实验报告并缴交。
七、加强管理
初一年级的第一节分组实验课是“练习使用显微镜”,正确使用显微镜是上好生物实验课的关健。这时,学生的新鲜感强、兴趣性高,教师可趁此机会下大力气抓好实验纪律并规范实验习惯。否则一堂实验课下来,教师往往会弄得精疲力竭,学生在嬉戏玩耍中一无所得。教师可培养些实验助手,让他们在实验中协助教师指导好其他学生进行实验,使教师能集中精力辅导并关注组织纪律性较差的学生。
八、注重分析与小结
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应认真分析实验结果,在填写实验报告时,要如实填写。实验成功固然要加以表扬,若实验失败时,也不要气馁,应好好回想一下自己的操作过程,并分析失败原因。在课后,通过实验助手或实验小组长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取得成功,或帮助分析失败原因让学生重做,直至成功。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就达不到实验课的目的。综上所述,生物课分组实验,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必须坚持客观、严谨、认真、扎实的作风。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教好,学生才能学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才能更好地完成实验课程目标,并收到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祖国的未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