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月亮河乡直溜小学 553400
摘要:人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是终身受益,小学阶段是人的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小学教育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但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教合一,多管齐下,化净土、转陋习、树文明才能养成。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主要阶段,是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小学教师应从简单的知识传授,逐渐转变成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儿童时期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将伴随孩子一身,影响孩子一身,可以说是终身受益。正如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目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多,家庭、学校教育不统一,品行、学习、健康、安全等日常行为习惯不端,让人堪忧。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家庭教育缺失,或者家庭教育无目标性。家长要么对孩子过于溺爱、放任;要么让孩子自由发展、不管不问;要么迫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懂教育方法、不懂孩子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内容单一,学生评价方面存在误区。于是,出现教师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是考高分、不重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培养,忽视素质教育的走向,忽视德育教育的核心。凡此种种,造成现在农村小学,有的学生不懂礼貌、对人态度恶劣;有的学习不求上进、没有端正的学习思想;有的生活邋遢、没有健康意识;有的安全意识低等客观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均制约了学校养成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笔者针对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现状、难点和误区,就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抛砖引玉,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当好学生模范
模仿性强、好奇心大是小学生的主要特点。由于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在学习中会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在小学生的心目中不觉渗透。这样我们教师就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用自己良好的形像去感化学生,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学校,教师的言行好比工厂里的模具,而学生好比模具中的铁水。成品的好坏将由模具来决定,好模具将铸就好成品、坏模具将铸成次品。正如古人云:“什么样的藤结什么样的瓜”。因此教师在校要当好学生的楷模,树立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标杆。用自己好的行为习惯去影响学生养成教育的发展,做好形像育人。
二、重视学生细节、从学生点滴抓起,并持之以恒
农村学生因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家长的一些陋习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大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父母不在身边,缺少关爱、加上隔代教育溺爱、惯宠,在他们的身上潜伏着破坏学校养成教育的“病毒”、凸显不少前辈的陋习。加上小学生知识浅簿,经验欠缺,经历短暂,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入。
于是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应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生活点滴抓起,从学习用品的摆放、坐立行走的纠正、作业、书写的规范到升旗、进出门的礼仪,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训练,培养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仪表端庄的品质。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 这些虽是平平常常的小事,确是学生学习、做人、生活的基础。古人云“匆以恶小而为之,匆以善小而不为”。坚决杜绝不良陋习在学生身上滋长,甚至恶化。
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养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需要我们的一线教师要长期抓、抓长期;反复抓、抓反复。就像调试机器一样精准,才能发挥最大功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过程中也要努力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充分肯定学生的行为习惯,正反对比,将对学生养成教育的真善美有立杆见影的作用。
三、多渠道强化学生思想渗透,给学生思想“强筋壮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思想决定行动,学生的养成教育可利用课堂、教材、传统节日、少先队活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学生一日常规等形式给学生进行思想渗透,不断让他们在活动中吸取养成教育的营养,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提高,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保架护航。
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养成,从学生日常衣着和发型入手,在平时的节日活动、升降旗仪式,统一着装、戴红领巾,肃立行礼、让学生外树形像。抓好语言文明,教育学生使用礼貌语言,遇到他人主动问好,中午自觉排队打饭,待人热情大方,让学生内化于行。
培养学生健康生活习惯,教育学生不随意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书本摆放整齐、不随意乱刻乱画;少吃生冷食物、不购食三无食品,做到经常勤洗衣物、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勤刷牙,睡前要洗脚等。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坚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上课认真听讲,主动思考、发言积极,同学间互帮互学、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具,保持好读书、写字的姿势,作业书写规范。
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自护习惯,要求学生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打架斗殴,不玩危险品,安全用电、谨慎用火,不横穿马路,靠边行走,遇突发事件时,要沉着冷静,服从指挥,心理常记110、119、120、122等特别电话。
四、学校、家庭、社会三教一体,共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防火墙”
小学生行为特点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凭学生在校的养成教育是难也终身束成的。在校内教师苦心培养的行为习惯,在家受家长不良陋习的感染,甚至有的家长教育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让学生的养成教育在家一个样,在校另一个样,两极分化,学生不知所措。周未两天又打回原型,甚至恶化。因此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在校靠教师,在家靠家长,在外靠社会的习惯养成模式。学校应积极主动争取多方力量的帮助,让学生的养成教育在家有巩固、在外有提高,不反弹、有成效,让学校养成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一是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家长开放日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让他们认识到学校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大力宣传学生养成教育的意义。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争取他们的支持与配合,以身示范,共同教育,形成合力。
二是学校要充分整合和挖掘社会各类教育资源,不断拓宽教育的途径,主动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引导全社会关心和参与学生的养成教育活动,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让社会各界关注和指导学生假期和双休日的生活,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课外活动和公益活动,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公民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对学生养成教育的熏陶和影响作用
校园文化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方向、精神风貌以及时代精神。一是学校以强化校园卫生为抓手,以学校制度为准绳,督促和引导师生共建校园环境。二是以活动为平台,给学生展现习惯养成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养成,习以为常。三是学校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图书室等宣传工具,积极宣传学生养成教育知识,展现校内师生精神文明风貌。
总之,学生养成教育工作是以学校为主体,教师为中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三教合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快乐的环境中养成“文明礼仪习惯”、“健康生活习惯”、“良好学习习惯”、“安全自护习惯”,做社会文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