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推进策略--作者:潘梦鸿

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推进策略--作者:潘梦鸿
                                        四川省平昌县涵水小学               636427
    摘要: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由于家庭、学校等诸多的因素,他们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然而,教育大纲又明确要求:学生必须拥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才能适应当今的课堂教学。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升课外阅读效率成了我的一个研究方向。   
    关键字:初中生;课外阅读;课题研究
   
    孔子曾说过,做任何事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何愁他们不去读呢?何愁他们不读得“欣然忘食”呢?因此,教师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而,受环境限制,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由于家庭、学校等诸多的因素,他们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如何推进农村中学初中生课外阅读教学,这成了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大纲明确表示学生必须拥有一定的阅读量,然而农村中学硬件设施滞后,学生涉猎课外读物有限,再加上老师一味强调升学率,造成了农村中学的学生们对课外阅读兴致不高的局面。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探讨激发农村中学初中生课外阅读新思路,探索语文课堂上的课外阅读教育新模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取得以下成果:
    ①提高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水准和效果,提高他们对各种读物的鉴赏能力,促进他们提高阅读品位,进而促进其个体素质的优化。
    ②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阅读理想、阅读目的,培养兴趣,养成习惯、掌握方法,实现阅读效果最优化。
    ③促进农村中学生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素质。
    ④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对农村中学教育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关注和支持。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笔者带过的连续四届初中生,作为他们的班主任,结合自身二十余年的语文教学经历,探索出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新方法。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通过激发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营造阅读环境三方面来探讨。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农村中学生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开拓视野、增强人文素养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以读促读
学生在课内读了一篇感兴趣的文章后,进而引导他们读与之相关的一组文章。如读了《最后一课》,学生有感于都德对韩麦尔先生的深细描绘,上了《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对各种人物的语言、行动刻画,了解人物性格变化特征,再联系古典名著《水浒传》,指出《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性情各异,作者把他们描绘得形像逼肖,呼之欲出,值得深读。此外,还可以由这位作家的某一篇文章延伸到其他文章,或由所选作品延伸到背景材料、评论性文章等。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拓宽视野,在广阔的课外阅读中涵泳、品味,就能真正做到“得道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2、以说促读
教师定期组织阅读积极分子介绍文坛新动态,推介新作品,谈自己的阅读心得,讲讲课外阅读的收益 ,比如每周的周总结,(本周我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值得改进的,今后努力的方向等)月总结。有了榜样示范,有积极分子带动,整个班级的阅读氛围自然要好许多。
    3、以看促读
在这样一个资讯社会,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刺激正与书争夺着那些单纯的花季少年。在许多孩子眼里,电视、网络游戏远比书来得亲切生动。这也是为什么现代人读书量持续走低的重要原因。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趋利避害。现在,有许多名著名篇都拍摄成了影视作品,如四大古典名著,现代名著《阿Q正传》、《骆驼祥子》、《子夜》、《茶馆》、《边城》,外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等。这些影视作品大多已制成了光盘在市场上出售,假期中,各大电视台也纷纷播映。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作品的同时,进行收看,相信他们对原著的阅读兴趣会大大提高。
    4、以诵促读
有位外国人经说过,你们中国人说话就像唱歌似的,真是美极啦!为什么汉语有这样神奇的音感效果呢?原因之一,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不同声调的语汇组合排列起来,就会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比如《黄河颂》《水调歌头》很多课文、词都给谱成曲调。
教师如能利用汉语的这一优势,指导学生朗诵课外读物中的精美语段,势必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而且,朗诵的过程是学生对作品不断认识的过程,朗诵是一种艺术创造!要想朗诵好,就必须潜心钻研原作的风格和感情,这样必然会加深对原作的理解和喜爱。当学生爱上了朗诵,可以说他也爱上阅读了。
    5、以写促读
    教师结合学生阅读的材料,布置写作的话题。如读《水浒传》,可以写一写《〈水浒〉人物系列谈》、《我最欣赏的〈水浒〉英雄》;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写一写《当今社会还需不需要保尔精神》;读鲁迅的《朝花夕拾》《社戏》,可以写一写《我的童年生活》等。这样做就促使学生仔细深入地研读作品。
    6、以演促读
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读老舍的《茶馆》,就让学生选取其中的一些片段进行表演。读其他的叙事性作品,如《皇帝的新装》,教师可指导学生将其改编成课本剧,利用活动课在班内表演。表演的同学固然要精读原作,看完表演的同学也会怀着强烈的欲望争相阅读原著。
(二)指导阅读方法
    1、“精读”与“略读”并举
    中国自古到今积累了精读的丰富经验,阅读教学使用得最多的也是精读法。精读对于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增强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对于如此多的书籍报刊,仅用精读法是绝对不行的。现代人要有“一视就理解,一视就成诵”的略读快读能力,而这种能力,既非天生具备,也不是学生自能习得,而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阅读学专家曾祥芹曾在《阅读技法系统》中提出略读的几种方法:浏览泛读法、提纲挈领法、搜寻猎读法、不求甚解法、扩散参读法等,让人受益匪浅。
    我觉得,“略读”应始终围绕两点来做文章。一是“量”,二是“质”。既要有“一目十行”的速度,又要有“过目成诵”的能力。这就需要长期大量的练习了。
    2、“积累”和“表达”并举
    有这样一个比喻,阅读者应该更像蚂蚁、蜘蛛、还是蜜蜂?蚂蚁只会辛勤搬运,比喻读者只重积累,久而久之,难免成为“两脚书橱”。蜘蛛只知吐丝,比喻读者只重表达而忽视积累。只有蜜蜂,它采得百花之粉,酿出醉人之蜜,比喻读者既重积累,又重表达。阅读者应该像蜜蜂一样。
    教师在学期初要让学生准备两个本,一本用作摘录妙词佳句、美段好篇。一本用作抒写随笔、读后感。双管齐下,让学生既有语言积累上的收获,又有思想感情上、表达技巧上的收获。每隔一段时间,教师要把两本本子收上来批阅,对做得好的肯定表扬,整理展览,对有所懈怠的,要批评帮助,务必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3、尊重阅读个体,提倡个性化阅读
    阅读活动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的对话交流活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作品的意义不仅仅蕴含在作品中,更不是老师通过讲解告诉学生的,应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独立地感知、理解的。
(三)营造阅读环境
    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良好的阅读环境亦是如此。这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来创设。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农村中学也有了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这些都有助于初中生涉猎课读物,畅游知识海洋。同时,老师要在其中起到监督指导的作用,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经典名著,做好读书笔记,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书中的真善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更进一步说,家长要求孩子多读书,自己也应该以身作则。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大家共同学习,共同分享读书的乐趣,建立学习型家庭。这种家庭读书氛围将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其效果不言而喻。一个班级亦是如此,班主任爱读书,起到引领作用。
三、研究成果与展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阅读规律、培养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激发阅读兴趣,在校园内形成了良好的悦读氛围,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已由研究年级辐射到全校各班。更重要的是课题组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合作能力、研究能力以及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等也是大大提高,远远超出预期效果。
(一)学生爱上了阅读,养成了经常阅读的习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无边际,行无止境。读有方,行有法,在媒体多元的时代,在五彩缤纷的环境中,阅读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的享受。校园内每一天,教室、阅览室、花台边、大树下都能见到同学们手捧图书的身影,整个校园在老师和班干部的带领下,充满了书香气息。
(二)学生从课外阅读活动中激发出了积极的学习兴趣,不仅眼界开阔了,写作能力也明显提高
    一方面写作能力明显提高,每天的接力日志,每周的的周记、作文等,看得出来,出现在文中的好词佳句变多了。另一方面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无论是平时课堂发言,还是阅读课上组织的读书笔记交流活动,学生都非常踊跃,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活动气氛非常热烈。这是我班学生在学习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一个片段描写。写的班主任——我:“作业做完了吗?”一个人影飞快窜了进来向我们吼道。刚才还是闹哄哄的教室,现在立马变得静悄悄的,不用猜,那就是我们班的“灭绝师太”,又在向我们发威了。半学期就这样过去了,不但我的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且做人的道理也懂得了许多。然而这一切的功劳都归功于您。记得第一次我见到您,您时尚漂亮。当时我还以为您不过三十岁左右。可经过了这半学期,您变了,变苍老了,头上有了白发,鱼尾纹也加深了,脸上有了皱纹,这一切都是我们淘气,调皮、不懂事才让您生气、操心引起的。以前您走路风风火火,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可现在不像以前了。以前,您对我们个个充满希望,而我们却无数次伤透了您的心。以前您是女汉子,从没看到您掉过泪,可今天您被我们气哭了......我在这里代表全班同学给您说一声:对不起,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让您费心了,您辛苦了!
(三)课外阅读活动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
    由于本班学生阅读能力形成得早,课外阅读量大,阅读中自然潜移默化地进行自我教育。又由于我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强,自然就产生自信心,自豪感。这种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了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自强不息,努力进取。以下是我班学生在一次以《孝道感恩》为主题活动中描述的内容: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首《游子吟》把父母对我们的爱表现得恰到好处。那种爱,我们做子女的一生都无法报答。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重视人伦道德、讲究家庭和睦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也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与亲和力的具体表现。从两千多年前,我们就有敬老、爱老、助老的光荣传统。当今,敬老、爱老、助老已成为做人的一条标准。年少无知的我们常常厌烦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唠叨,“人老了就是话多”。却没有想过自己将来也会有老去的一天,那时,别人会怎么对待我们呢?时过境迁,果真到了那一天的时候,听到那样的话,绝对是受不住打击的。所以,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尊敬老人,孝敬老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今,我们可以快乐、幸福地生活,都是因为有老人。是他们年轻力壮的时候,把整个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献给社会,才有我们今天和平幸福的日子。今天,他们是老了,再也没有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我们不应该抛弃他们,全社会都应该关爱他们、照顾他们让他们可以安享晚年。子欲养而亲不在,别让爱成为等待。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激发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本次课题研究,学生作文语言内容丰富了,以往雷同文的现象少了;演讲、辩论、读书交流会、手抄报比赛等生动活泼的语文专题活动成为语文教研组工作的一个重头戏;背古诗、记格言、写随笔、练书法、摘读书笔记成为我班学生的语文学习常规……课外的源头活水正源源不断地注入以往封闭沉闷的语文课堂,使她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