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西永顺县泽家学校 416705
小学教育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而数学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如何让小学生真正地学好数学?我认为,必须始终让自我探求和创新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两翼,这也是笔者从事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的经验之谈。只有做好了这两点,让自我探求和创新成为常态习惯,插上两翼的小学生才能在数学的王国里自由遨翔,不断获得新的发现和成果,从而成长为新时代所急需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以下谈些自我探求和创新教学的基本做法:
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
培养能力一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自学能力与学习习惯有着特殊的关系。自主探求知识,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才能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为创新打下基础。
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课本,使学生从消极的听讲者,变为自主的积极探索者,我常常按以下几步指导学生自学。
布置自学内容——学生发现问题——学生交流解决问题——教师点拨重点难点——师生共同总结规律——巩固运用知识完成作业。
这种做法必须长久坚持,成为常态,让学生养成自我探求的良好习惯,学习成绩就会稳步上升。
二、引导学生“悟”规律,提高学习兴趣,升华教育教学
课堂教学,教师讲解宜精不宜繁,“抛砖引玉”启发学生自主地学习,一些数学运算规律、概念要通过学生积极思维,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内化到“动”态教学思维中去,从而“悟”出道理,授之以“渔”,使教育教学得到本质升华,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
例如我教乘法的分配律时,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改变了过去先讲例题,后解释规律的方法,而是将结论的“发现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悟”出规律。 我首先从具体事例入手,先出示两道题,让学生计算。
(1)粮站运来面粉和大米各40袋,面粉每袋重25千克,大米每袋重50千克,运来的面粉和大米一共多少千克?
(2)做一张课桌需 60元,做一把椅子需30元,做50套这样的课桌椅一共需多少元?
(均用两种方法计算)
解法:(1)25×40+50×40 (25+50)×40
(2)60×50+30×50 (60+30)×50
第二,让学生分析归纳,找出规律。
学生完成后,我让他们自己进行分析、比较,找出每组式子之间的关系,再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接着,我又出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最后打开课本阅读教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好奇心,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小结,其结论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这样学生不仅能更好理解和运用结论,同时也防止了机械的硬记,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力,升华了教育教学。
以上两点主要是谈自我探求,而自我探求与创新又是紧密结合的。自我探求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自我探求的升华。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三、用问题教学法激发创新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和生命的源泉,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和发展,需要适宜的环境氛围,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可结构和思维特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敢想、敢问。教师要鼓励学生“三不怕”,即不怕权威,不怕困难,不怕失败;要做到三个允许,即允许学生的思维程序和教师的思维程序不一致,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结论,允许个别学生因创新成功而出现的短暂的忘乎所以。提供给学生广泛思维的空间,保护学生好问、爱问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有问可想,有问可问。一般可以在这样几个环节上找问题:一是在知识的生长点找;二是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的重要环节上找;三是在知识的归纳和分类上找;四是在知识作用和应用方面找。
四、采用启发式教学,坚持一题多解,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的关键在于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还要使学生“会学”,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人和新知识的“发现者”。教师必须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新规律,提出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我先出示几个自然数:1、2、3、4、6、9、10、14、25,问学生看到这些数你们想提什么问题?有的同学说:“这些数能组成哪些多位数?”也有同学说:“这些数能组成哪些最简分数?”当学生提完问题后,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解决。这些数能组成哪些最简分数,然后把你们组成的最简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再根据它们得数的特点进行分类。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 、 、 、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 、 、 、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呢?它有什么关系?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与这个分数的分母有关,那么怎样的分母才能化成有限小数呢?这样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这样做,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生思维容易形成定势,为了打破定式,还需坚持“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力。
例如:学校买来135米塑料绳,先剪下9米做了5根跳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能做这样的跳绳多少根?
分析1:先求剩下的米数,再求每根用的米数,最后求还能做多少根?
解法1:(135-9)÷(9÷5)=70(根)
分析2:先求每根用的米数,再求共能做多少根,最后求还能做多少根?
解法2:135÷(9÷5)-5=70(根)
分析3:先求135里面包含多少个9,再求135米共能做多少根,最后求还能做多少根?
解法3: 5×(135÷9)-5=70(根)
分析4:先求剩下的米数,再求它是已做的几倍,最后求还能多少根?
解法4: 5×[(135-9) ÷9]=70根
分析5:先求一米塑料绳能做的跳绳的根数,再求135米做的根数,最后求还能做多少根?
解法5: 5÷9×135-5=70(根)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思路越来越开阔,当然,也不是对每道题都要进行一题多解,主要是要经常 坚持 这种做法,这样,学生遇到问题时,就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学生的思维就一定会爆出创新的火花。
望广大同仁不断补充完善这两翼,使这两翼更加翼羽丰满。愿更多的小学生插上自我探求和创新的双翼在数学的王国里自由遨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