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云南民族艺术—美术》的应用与传承研究”研究交流--作者:施玉红

“《云南民族艺术—美术》的应用与传承研究”研究交流--作者:施玉红
                                        云南省安宁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650300
     摘要: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把一个个学生培养成艺术家,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要将美术溶入到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去,努力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努力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获得最新美术教育资源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多元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学会对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课程改革鼓励结合地方特色,开发地方教材。
    关键词:传承研究;开发地方教材;地方特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立项情况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开发完善(应用)地方课程资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发地方课程资源。《云南民族艺术——美术》这套教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自编的一套地方性的美术教材。安宁市昆钢片区的学校及教师参与了教材的编撰,为了进一步的论证《云南民族艺术——美术》的可行性,特别是在广大中小城镇和农村民族地区应用的可行性,需要教学实践来证明。《云南民族艺术——美术》教材的修订、完善也需要实际的教学实践来论证。
2、传承地方民族文化(美术)。云南具有厚重的多元民族文化及丰富的民族民间美术和多彩的民风民俗、人文历史,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美术资源。安宁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被赞为“天下第一汤”的安宁温泉,使安宁旅游闻名遐迩,徐霞客、董必武、郭沬若等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惊异的赞叹和美好的诗篇、墨宝。温泉风景旅游度假区、玉龙湾东南亚影视城、三柱香公园和青龙峡“滇中第一漂”等旅游资源,充分展示了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和迷人的民族风情。如何使这些丰富的地方资源在美术教学中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如何将云南、昆明、安宁地区的各个民族的民间美术和多彩的民间民俗、人文历史等这些宝贵的美术资源得以传承和保护?尤其是使这些有用的教学资源进入中小学美术课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树立保护生态资源,保护多元民族文化的观念,使得云南的地方民族文化得以代代相传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和教育工作的职责。
3、探索农村中小学美术学科教师培养途径。农村中小学美术学科师资队伍力量严重不足,尤其缺少美术专业教师,大部分都由语、数老师兼任。这一现状短期内无法解决,探索农村中小学美术学科兼职教师专业成长也成为了教研室的一种责任所在。
(二)、课题立项情况
基于一种责任和迫切解决安宁实际问题的需要,我们提出了“《云南民族艺术—美术》的应用与传承研究”这一研究课题。2006年4月,经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被列为云南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计划第一批课题中的立项课题。
二、课题研究简介
(一)、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为了做好做实此课题的研究工作,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研究主要负责人都是六所学校的艺术骨干教师。
(二)、聘请课题研究顾问
为了做好课题的研究工作,聘请了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艺术学科教研员(《云南民族艺术——美术》主编)和云南美术出版社的老师做研究顾问。
(三)、确定了课题研究实验学校
“《云南民族艺术—美术》的应用与传承研究”是属于实验性应用型研究,我们确定了6所学校作为研究实验校,并确定了各自学校的研究内容。
实验学校涉及中学1所,九年一惯制学校1所,小学4所。其中城区学校3所,城郊学校1所,农村学校2所。同时让专业美术教师和非美术专业教师共同承担实验研究,其目的是为了论证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研究成果的可推广性。
(四)、课题研究起止时间
课题于2006年4月起进入实质性的研究,预计2009年4月结题。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一)符合教育科研的原则。(可复制、重复性)
课题组通过深入调研和前期的“个体实验”并充分借鉴了云南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尹绍亭编著的《中国民族文化专题研究丛书》成果后认为以课题的形式开展类似问题的研究目前还是空白,开展研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前瞻性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符合课程改革的精神。(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把一个个学生培养成艺术家,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要将美术溶入到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去,努力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努力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获得最新美术教育资源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多元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学会对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课程改革鼓励结合地方特色,开发地方教材。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研究组从实际出发,以《云南民族艺术—美术》教材为蓝本,结合我市经济、文化、教育多层次、发展的特点,整合选用了我省民族民间美术中健康的、有特色的、适合于中小学美术教学实际的内容,如民间图案、民族服饰、民间剪纸、民间陶艺、蜡染、扎染、自然风光等有云南省乡土美术特色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我市美术教育教学的开展、提高和普及。
随着美术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怎样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美术资源为中小学美术教育服务,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安宁市中小学美术教育要发展,就要利用其优势,追求特色性,努力开发云南、昆明、安宁地区的各个民族的民间美术和多彩的民间民俗、人文历史等这些宝贵的美术资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本课题的研究实验就是紧密结合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切入学生生活,努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树立保护生态资源,保护多元民族文化的观念,使用好教材,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过程报告
(一)、研究内容: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云南民族艺术——美术》云南地方教材为载体,结合安宁市特殊的实际情况,开发和利用多元民族文化下的各种美术资源,加强我市中小学美术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发和利用我市特有的文化、艺术、自然资源的同时,培养中小学生热爱安宁,爱护民族民间艺术,树立全面的保护意识,在保护稀少植物、珍奇动物的同时,不要忘了我们人类民族大家庭中那些正在消失的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在获得最新美术教育资源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多元民族文化的传承,让他们从学生时代起就了解、认识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学会对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艺术。
(二)研究解决的问题
1、开发完善(应用)地方课程资源——丰富完善《云南民族艺术——美术》教材,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云南民族艺术——美术》教学参考书。
2、传承地方民族文化(美术)。让丰富的云南地方资源在美术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将云南、昆明、安宁地区的各个民族的民间美术和多彩的民间民俗、人文历史等这些宝贵的美术资源进入中小学美术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树立保护生态资源,保护多元民族文化的观念,使得云南的地方民族文化得以代代相传。
3、探索农村中小学美术学科教师培养途径。结合安宁市农村中小学美术学科师资队伍力量严重不足,尤其缺少美术专业教师,大部分都由语、数老师兼任的现状,探索农村中小学美术学科兼职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三)课题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实践法和实验研究法。
1、通过研究组的调查,弄清了我市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教学理念的陈旧,教学目标的偏离,教学方式的落后,评价标准的单一;学校领导对艺术学科的理解和关注不到位。究其原因:固然有学校领导观念问题,但主要原因是师资问题和对美术教材的驾驭问题,归结原因,还是师资的问题。
2、找到了问题后,课题研究组把《云南民族艺术——美术》中的资源运用于中小学美术教学之中,因为它源于生活,贴近学生,切合学生实际,也因为它充满了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形成了一种优势,故有利于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的地点和人员的分工都作了充分的考虑,并作了精心的安排,为的是确保实验的正常开展和顺利的进行,所以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实验学校,参加实验的人员都有明确的分工和实验任务,明确的实验项目和统一的实验时间,同时进行,实验过程中研究组成员将定期到各实验学校对实验情况进行研讨,实验的阶段时间是以学期为单位,分年级分班进行实验。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教师在课题实验中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学科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产生了多项教学优质资源(课例、案例)
——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了发展,学习美术的兴趣得以巩固与提高;(近600名农村学校学生在各种大赛中获奖)
——更重要的是通过努力,《云南民族艺术—美术》作为课程改革后云南省本土的地方教材越来越趋于完善(目前已经收集整理了多项(幅、件)本土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中国民族文化专题研究丛书》:尹绍亭云南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