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育才学校 553400
摘要:孩子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当前,低年龄违法犯罪现象逐年增多,我们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并加强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充分挖法制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预防违法犯罪教育。采取多种防范措施,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引导他们走向遵纪守法的道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当前,中小学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发生,呈现出上升趋势。严重破坏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这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未成年人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兴亡。语文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通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把握时机,适时适度渗透,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从而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法制教育。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法制观念,让学生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大有裨益的。
一、低龄化犯罪日趋严重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有一下四个方面:
1.自身的原因。未成年学生自身素质不高,心理特点较易走上人生的歧途,其犯罪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的素质。他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他们处于身体快速发育时期,生性活泼好动,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行为不稳,模仿能力强;他们的神经系统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易于兴奋,表现为缺乏理智、容易冲动,好奇心强,容易被实施犯罪。他们对于社会的一切都感到新奇,他们渴望以自己的视角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所以他们希望能够尝试。正是由于大多数青少年犯文化素质不高和其脆弱的心理,使得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家庭影响的原因。家庭是未成年人生长和生活的最为重要的场所,父母是第一任老师。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心理形成人格障碍,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
3.学校的原因。当前学校教育以应试教育为导向,致使当前学校教育重智轻德,忽视了对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个别教师素质差、品行不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了错误的引导作用;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很多学生学习跟不上,受到老师的斥责、辱骂甚至体罚,学生不堪重负,厌学情绪严重,辍学人数增加,这些过早辍学的孩子走上社会以后容易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4.社会的原因。信息通路的开阔使未成年学生获得了知识的广阔资源,但同时也对未成年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负能量的东西对青少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预防违法犯罪的措施
1.结合教材内容渗透法制教育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进行德育教育。教材中一些作者经历坎坷,其中不乏走上歧路者,他们的教训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素材。以这样的例子对学生进行预防违法犯罪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千古传诵,但他的人生经历缺少为人知:陈子昂少时行为不堪,偷鸡摸狗,打架斗殴,做了很多令人不齿的事情,但他青年时代猛醒,发愤攻读,博览群书,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终于成为大才,受到朝廷重用。试想,如果当初陈子昂不幡然醒悟,继续朝着错误的道路走下去,势必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走上一条不归路,断然不会有后来的成就,甚至连一个普通人都不如!相信学生都会有所感悟,受到深刻教育。
2.习作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其中,写日记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促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学生写日记是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催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作为语文教师,我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引导学生回眸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通过批阅,和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有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
3.在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法制教育。教学中,我积极开展“演讲、征文、讲故事、编课本剧”等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信待人等良好习惯。比如开展“诚实与信任”演讲比赛,全班同学就这个议题收集了大量素材,较全面地讲述了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决心作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通过开辟法律专栏,组织开展知识竞赛、主题座谈会、法律宣传咨询、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增强青少年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全社会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意识。
让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一起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和法制观念,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