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鸡场坪镇鸡场坪中学 吴秀陆 553525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鸡场坪镇坪子小学 汤红艳 553525
摘要:学生行为规范是国家明文规定的日常行为要求。学生按“规范”要求去做,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行为规范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学生道德修养和文明行为的基本要求。如何使行为规范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这是班主任老师日常工作中的重要课题。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在这里简单地谈一下我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行为;规范;道德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主要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以课堂训练为主渠道,以各种教育活动相辅助。训练学生自尊自爱,注重仪表;训练学生诚实守信,礼貌待人;训练学生遵规守纪,勤奋学习;训练学生勤劳俭朴,孝敬父母;训练学生严于律己,遵守公德……很多教育者都有这样的困惑:“做了一二十年的教育工作,为什么小学生年级越高越不听话,年纪越大习惯越不好呢?是我们的经验欠缺还是我们的方法不对?是现在的学生不好教,还是我们思想落后?”如何破解这个疑难呢?笔者以为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学校。
一、小学生行为习惯的本质
就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本质而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于当代人对行为礼仪价值取向的曲解。许多学者、专家表示现代生活、多元文化等因素造成了当代人对行为礼仪的淡化。恰恰相反,笔者认为经济越发展、文化越进步,人类就越应在意言行举止的高尚典雅。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过马路乱闯红灯、乘公交车不给老人让座……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我们对行为礼仪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真正的“行为规范”不单指表象,更是一种内在观念和素养,是深化到内心深处的情感抒发,它的真正目的在于表达对他人的友爱、对社会的关怀,传递一份善意、一点体谅,这才是行为规范的本质。因此,塑造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值得我们冷静思考的是哪些优秀的品德观念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深入人心、该怎样深入人心。行为规范不仅是在“塑形”,更是在“塑心”。
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态度
“万事开头难。”入学第一周,学校一定要安排教师进行一系列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什么不能迟到?”“为什么要戴校徽?”“为什么不能乱扔垃圾?”“为什么要用礼貌用语?”“为什么走路要靠右行?”……都要和学生讲清楚、讲明白,让学生懂得做一个小学生日常行为起码要做到的基本规范,端正态度、端正思想努力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小学生正在成长期,在日常行为上会反反复复,具有不确定性,这需要教师不厌其烦地教育,说一次忘记了再说一次,同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做得好的及时表扬,做得差的适时批评,批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事不对人,一定要讲究方法,要让学生心服口服。态度左右行为,行为久而久之形成习惯。事在人为,任何时候只要每一位教师看到希望、充满信心,学生就一定会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三、对小学生要重视德性认知教育
加强小学生认知教育是道德行为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有这样―个案例:某县,接连几天接到办案说摩托车被盗,经警方介入调查后发现,这群作案团伙居然是一帮孩子,最大的19岁,最小的只有11岁。而问及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他们回答说是他们分了两组,两组以偷车打赌,哪组偷的数量多,哪组就是胜利者。而当问及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时,他们只觉得这很好玩,全然不知道自己已经触犯了法律,更不要说违反了社会道德。可见,加强小学生的德性认知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要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小学生德育课程体系,由此为基础开展小学生德育知识课程学习。同时,我们也需要更为专业的师资队伍,目前我们发现有些教师自身道德素养低、个人素质不高,不足以为人师表;还有些教师在小学生德育教育课堂上只讲求课堂形式,毫无课程内涵,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现实生活,在无形中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利于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
四、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要教师身体力行
“你没有的永远给不了别人,你不会的永远教不了别人。”“教人者先教己。”教师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都不好怎么教育学生呢。倘若教师自己随地吐痰,自己的生活区垃圾满地,自己随地乱扔垃圾,你想教育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那是痴人说梦;倘若教师对待学校布置的工作都懒得去做,懒得去理,教育学生有好的行为习惯就无从谈起;倘若教师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哪里还会去把学生行为习惯落实到位呢。因此,学校要经常性地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建立一整套奖惩机制,让教师切实意识到学生日常养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把学生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在教育史上,有专家学者提出来一个观点,即让孩子的每一堵墙壁都能够说话。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比喻,其主要就是指学校应该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比如可以增加学校的人文色彩,教室以及走廊布置一些名人名言,另外可以开展多种活动,比如国旗下讲话以及宣传栏等形式,进而培养学生们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能够让学生们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下健康的成长,从而能够自觉主动的遵守各项规定。
总而言之,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是受到各种外部因素和自身素质的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克服各种不利的因素,使学生都健康地成长而且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臧忠臣;孙洪祥;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于兴东;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与探索[J];科学教育;2011年02期
[3]李宏奇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浅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1年z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