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鸡场坪镇鸡场坪小学 553525
摘要: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孩子成长中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探寻各种心理疾病、违法乱纪等问题的根源,无不让我们对小学生的早期行为规范教育投以深切的反思与关注。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明确地意识到:行为规范教育不仅是在“塑形”,更是在“塑心”。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不单只是“表象”,更是一种内在观念和素养,是深化到内心深处的情感抒发。
关键词:小学生;日常;规范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又说:“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俗话又说:“嫩枝容易弯也容易直。”因此可见良好的习惯培养,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背景。我认为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有侧重地进行重点突破,尤其要注重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心态及健康的体魄。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六、七岁正是他们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年纪,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好动、好玩的年纪,加之现在多是独生子女的诸多个性。表现出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不易集中,不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不会与人交往、行为习惯不稳定等年龄特征。特别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这些问题更是让家长和老师感到挠头。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把学生在校良好习惯的养成上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总结了一些心得,在这里和大家交流。
一、榜样教育
在小学生道德认识、道德行为逐渐形成过程中,榜样起了表率催化作用。在榜样教育中,我除了定期讲述老一辈革命家、英雄人物、全国优秀少年儿童等高层次榜样的事迹外,还经常介绍教师、学生中先进人物事迹。如在“文明礼仪之星”的评选活动中,每班每月在学生中选出一位在学习、守纪、助人、文明礼仪等方面表现突出的队员作为“文明礼仪之星”,并在宣传栏张贴他们的相片、事迹,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意义。例如:现在的学生看到掉在地上的一角钱也懒得弯腰去捡,更别说是纸屑。有一次,我跨进教室发现地板上有很多纸屑,二话不说,马上弯下腰捡起纸屑来。学生看到这一情景,便也纷纷弯腰把地上的纸屑捡了起来。经过连续几次的示范教育后,只要我走进教室,眼睛往有纸屑的地方一瞟,同学们便主动地捡起来。又如在大扫除中,教师如果参与劳动,而且专挑重活干,与学生共同来完成劳动任务,学生热情高涨,干活既积极又卖力,师生争先恐后,一下子就完成了任务。这样比起教师做旁观者指挥,不管是从教育目的,还是工作效率来讲,都更能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必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尽最大的努力给学生做出表率,达到“言传身教”,以教师良好的行为规范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不断监督,形成良好的班风
良好的班风会深深影响每一个班级成员的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具有约束力,会起到监督作用,规范学生的行为。如何使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呢?笔者认为班主任的监督管理应做到严、细、勤这三个字。
严,严师出高徒。从严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手段。尤其是对那些自我感觉特好、自以为是、严于律人、宽于待己的学生。根除了他们的不良行为,良好的班风自然形成。笔者的做法是首先肯定他们的优点让他们觉得老师很公正,再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旦承认自己错了,接受惩罚当然是心甘情愿的。向当事人道歉;收回一些战果;1到2天下课不许出去玩,跟老师一起在教室里休息……应该说这样的做法收效甚大,班中的歪风得到了抑制。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有“漏网之鱼”。这样的行为一但有一人或一次漏网,就会滋生出更多存在侥幸心理的人,就会有更多的人想做那条“漏网之鱼”,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如果没有一个人犯了错能逃脱惩罚,就不会再有人敢“以身试法”了,渐渐地就形成了习惯,变成了风气。
细,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中一条很重要的原则。班主任如果能善于细心地观察学生,可以发现和纠正许多问题,使每位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笔者每天都注意观察班里学生的动向,每天表扬一个有人做得好,其他人需要努力的“点”,坚持不断,循环往复。同学见状,都自动向做得好的看齐,学着她们的样子做。谁做得好,也会和她们一样经常被表扬。天长日久,教室里没了批评,没了斥责,就剩表扬了,好的行为习惯也渐渐形成了。可见,儿童的学习特点就是观察和模仿,尤其是天天在一起的小伙伴。只要班主任细心观察,帮他们找出身边的榜样,他们就会把他做为参照物,不断地校正自己的行为。敏锐地发现学生显露出的教育细节,在细节上做文章,于细微之处见精神。还愁形不成良好的班风吗?
勤,勤是一种敬业和奉献精神。要抓好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首先腿要勤,要与家长勤沟通。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影响胜过老师。老师的教育只有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其次是嘴要勤。不管是高年级还是中低年级,小学生总归是小学生,没有很强的自控能力。班主任应该每天早上到校提醒学生新的一天开始了,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晚上放学时及时总结今天的优缺点等等。欲话说“天道酬勤”,勤是治班之诀,只要“勤”,就一定能帮助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提供选择的时空与方式
训导中我们注意到行为的指导不能模式化,不能抽象化,要有鲜明的个性化、多样化,才能使学生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我们注意为学生设计提供选择的时空,如:在《面对“擂肥”怎么办>一课中,老师指导学生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时,设置了多个环节,有的是几个同学在一起如何面对“擂肥”者;有的是在偏僻的地方遇到“擂肥”者如何处理;有的是在比较热闹和熟悉的地方如何应付“擂肥”者……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情境,让他们知道在可给可不给的情况下,坚决不给;在不能不给的情况下,给后报警;在可多给可少给的情况下少给;在不给的情况下坚决不给。这样的不同行为方式,克服了千人一面模式化的解决问题办法,有利于学生更好操作。
参考文献:
[1]王晓春.教育智慧从哪里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刘晓明,张宝来.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