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盘县淤泥乡伽米小学 553523
摘要: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转型,人口迁移流动日趋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但选择将其子女留在农村而产生了一个新的、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亦是当前学校中一个比较突出的弱势群体,其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十分现实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出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公平接受教育的建议,以期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教育;公平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进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由自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照料,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正处于求学阶段,但由于父母有效监护的缺失,使这些孩子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所有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教育问题,即如何教育他们,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问题。
实现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本质上来看,教育公平至少包含以下两层涵义:一、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二、保证每个人都能接受基本的“保底教育”,保证每个人都“有学可上”;其次,必须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并不断地改善弱势群体的教育状况,以保障弱势群体对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享有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将继续大规模的进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会一直存在。因此,如何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公平接受教育,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的分析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但由于历史及现行体制等方面的因素,农民工的子女不得不留在农村,父母和子女的分离,亲情监护的缺失,不仅造成父母和子女双方相互思念的痛,而且也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首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其次,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实瓶颈。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在事实上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造成了农民工尽管在城市有工作岗位,但却不能拥有城市居民身份,不能把自己的孩子带到城里;最后,农村教育落后,留不住教师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不论是在硬件方面,还是在软件方面,农村都与城市存在巨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农村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普遍出现滞后的现象;有经验的教师流失非常严重,很多学校没有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师,缺乏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生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的条件。
二、农村教育公平的对策与措施
教育起点的公平直接决定了个体在受教育后个人的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受教育的弱势群体。其中,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是解决留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对策。
(1) 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从根源上来讲,是因为长期的城市优先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及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发展差距的结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谐社会是一个内部诸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产生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动力的系统。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消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结构的影响。为此,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样,更多的农民就可以就地就业,使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与关爱。
(2)推进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改革投资体制和办学体制,地方政府要改革农村教育的投资体制,多方筹集资金,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办学,以弥补国家财政资金投入的不足。设立关爱基金,形成合力。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关爱留守儿童,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村及社区党组织要积极主动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要采取多种办学形式,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好的条件可以根据学生生源、师资、办学条件等情况,在兼顾公平的同时,优化重组教育资源,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效益 。
(3) 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认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家庭要主动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积极与学校、班主任、科任教师联系,加强沟通,密切关注子女在学校的学业、品行及身心健康状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此外,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尽可能消除孩子对亲情的饥渴。学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及时向其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