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用心感悟意境美--作者:袁志伟

用心感悟意境美--作者:袁志伟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太和乡小学   637980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新编教材的诸多课文中,不乏有意境美的文章,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明末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样的文章有的让人心旷神怡,胸怀畅达,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曹操的《观沧海》;有的流光溢彩,让人赏心悦目,如朱自清的《春》,有的让人归真自然,留恋童趣,如鲁迅的《故乡》,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我们读一篇文章,看一幅画,常常是通过眼前有限的形象不自觉地捕捉到一些更为深远的意境,从而获得美感。在天真烂漫的孩子眼中,徐悲鸿的画不过是几匹奔跑的马而已,贝多芬的乐曲也不过是一阵有节奏的音响。而老师就是要在这马与音响之中发掘出深藏其中的美的东西,进而引导学生去体味物外之趣,意中之境。
引导学生初读、理解、欣赏文质兼美的诗文,必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初中生可以从复习背诵识记一些有意境有生命力的诗句入手。实际上,小学低段就接触到了,如骆宾王七岁时作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拔青波。”这样做,趣味性强,好理解,稍加点拨,学生能够理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是学生较早接触诗歌中的一首,头两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借早上灿烂的景色流露诗人在出发前愉悦的心情,后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顺风顺水船行千里来表现出诗人的急切的情感。从诗面来看,似乎没有多大美感,其实,是学生看不出来诗中的意境美,这首诗是李白在流放途中,突然遇赦,内心欢快,溢于言表,急迫地盼望与家人团聚。诗中无字言情,看似平淡,其实无一字不言情。如“猿声”本是听着凄凉,可由于主题的变化,“猿声”也抹上了一层欢快的色彩,这是化情思为景物,也正是意境美的所在。这里提到的“境”,既是指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也指欣赏者通过想象所产生的意境。它能对欣赏者进行深刻持久的感染。有许多老师在这类诗文的教学中常常忽略或误解了对意境内涵的理解和感悟,只是停留在对外在人物、情节及环境的分析,而不能从从这些诗文所蕴含的“意境”的角度去感悟,看起来师生对话小组讨论,但往往只能是一种浅显化的理解,无法进入作品内部,也无法抵达教学必要的审美深度。作为语文教师,当讲解到一些意境优美的诗句时,不应该停留在对诗句的肤浅理解上,而应创造性地挖掘学生的审美潜力,教会学生理解诗句的意境美。所以平时教学时,不妨见缝插针,细水长流。春暖花开,春雨降落之时,就带他们背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寒冬腊月,天空飘雪之际,就带他们背背“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让学生比较不同诗的意境,感悟诗的意境美。
读文章要读出感情,读出意境。讲陶渊明《桃花源记》,可推出他的《饮酒》诗,让学生明白诗人归隐田园之后的情怀和志趣,弃官而不弃世,归田却不隐居山林。再引发学生细心品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出诗人的心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真实感受。一个“见”字再现采菊的意境;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又留下不尽之意让读者去咀嚼去玩味,可谓是言尽而意无穷。这首诗的意与境浑然为一体,使人感到诗人的心灵如同大自然一样纯洁质朴。这样以讲带读,读出联想,读出韵味,读出意境,就会大大激发学生品诗的兴趣。学生在自己的图画本上,时而画上一片林,一弯月,时而涂上几叶舟,三两峻峰,颇有几分诗情画意。他们在朗读诗歌的节奏中受到熏陶,在背诵中体会诗歌遣词造句的千锤百炼,手法的千变万化,意境的优美深远,不仅学会了掌握语言运用这一技能,而且更加热爱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诚然,背诵不是学习的目的,但至今不失为学习古典诗歌的必要方法和手段。带领学生们在古典诗歌的海洋遨游,“操千曲而后晓声”,在有趣的阅读记诵中,学生将有用的知识进行储存,积累和分类。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兴趣浓了,知识丰富了,视野开阔了,欣赏水平也必将随之提高。
我们知道,文学大家朱自清非常善于不事雕琢地营造意境,在他的手里,文章的结构手法运用得极其娴熟,仿佛信手拈来,七年级上册教材选了他的《春》,这篇散文语言清秀简约,贮满诗情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给人无穷无尽的美的意境享受。如写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突出草的“嫩绿”,描写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令人神往如此美境。如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突出花的“争相斗妍”,画出春天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这又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浮想联翩。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词语达意,平易好懂,给人以无限遐想,让读者在境美如画中读完文章,却又意犹未尽。修辞,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不平淡、有浓厚的抒情味。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尽了春风的气韵神情。在分析这篇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时,随段可取,这里我们可以以文章最后一段为例“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启发学生思考,春天是什么?其实春天就是一个季节,它本来无形,但作者却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机,形成生动的意境,唤醒人们憧憬未来。这就是将无形的事物转换成有形的物象,也就是“化虚为实”的写法。
小说的意境不是单纯的意与境,心和物的结合体,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而又含着理趣的艺术境界。小说中“意”是作者情绪感受的表现,属于“心”的领域,是现实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鲁迅先生的《故乡》的第二段:“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文段寥寥数笔,就创作出一个极具感染力的意境,昏暗的天空,萧索的荒村仿佛就在眼前,呜呜响的冷风仿佛就在耳边,让人身临其境,读者的心仿佛也跟着一起悲凉了。意境体现无余。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遇到意境美的佳作时,既要对每颗珍珠作剖析,又要将它们联成串,再用心去感悟,逐步提高欣赏文章意境美的能力。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