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探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作者:唐自新

探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作者:唐自新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翰林街道办事处社区建设和环境卫生服务中心   553538
摘要: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作为农村整体工作的重要保障,不但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影响着农业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现状;对策
一、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蓬勃发展,人、财、物的大规模流动繁荣了农村交通运输事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机动车数量猛增,同时由于农村道路状况和车辆安全状况较差、交通安全隐患非常多,农村交通参与者交通安全意识不强、交通违法现象突出,农村道路交通管控能力较低等原因,造成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占所有道路交通事故的比重相当大。
1.农村交通工具特点:机动车数量迅猛发展,种类繁多,车辆的安全性能较低随着乡村道路硬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使机动车辆数量大幅度增长,但是大部分的车辆在性能、质量上都达不到国家强制标准。
2.农村道路特点:道路等级低,交通安全设施缺乏,只是对山区和农村公路的路面进行了简单的硬化,设计建设不尽合理,绝大部分都是在原有的泥土路上硬化完成的无等级路,因陋就简,建设质量差,普遍存在路窄、弯多、弯急、坡陡、临崖、临水、线形组合不合理等问题,有的路段由于长期使用受损,直接影响交通安全。
3.农村交通参与者的特点:法律意识和交通安全意识淡薄,驾驶技能较差,驾龄越少的机动车驾驶人发生的事故越多。
二、当前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力量薄弱,农村道路失控失管面大
由于历史因素的制约,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基础工作十分薄弱。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农村路网的不断构建,交通警力不足、经费短缺等方面问题日渐突出,造成部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另外,由于基层公安交通管理机关任务繁杂,在对农村道路交通进行管理时常采取专项治理方式进行,受时间、地点限制,不能形成长期的严管态势,存在着“紧一阵,松一阵”的现象,管理成效不尽如人意。而且一旦上路开展清理整顿,违法者和交警经常上演“游击战”了,一旦交警撤退,违法行为依旧。
2.车辆等级低、安全技术性能差
近几年来,农村机动车数量有了大幅度增长,而且车辆的性能、质量、种类、品种千差万别。农村道路流量以小型货车、拖拉机、摩托车及载货农用车为主,许多城市限制的助动车、残疾车等一些落后淘汰车型成为农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这些长期脱修、脱检的带“病”车行驶在农村道路上,事故隐患严重。
3.农村居民道路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一是由于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相对薄弱,农民缺乏基本的交通安全常识,交通安全意识较为淡薄,对交通违法的后果和危害认识不足。他们行车走路我行我素,交通违法比较严重。二是车辆驾驶已不再是专门职业,驾驶机动车辆已成为广大群众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技术,驾驶人队伍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已逐步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向各个阶层扩展。对这种面广量大、过于分散的驾驶人队伍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他们的交通法制意识淡薄,交通违法现象极为严重。这些驾驶人中不乏有没有经过严格考试和培训的人员,驾驶技术差,给交通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因此,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淡薄是当前影响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最根本的隐患。
三、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
1.开展交通安全知识“六进”活动。开展交通安全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管理区、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的六进活动。针对管理区群众居住分散的实际,可采取“进家入户”的形式上门宣传,并开展以创建交通安全示范管理区、社区、学校为依托,大力弘扬交通安全文化,通过农场演出队自编自创文艺节目进行交通安全知识教育和利用农场双老活动室、职工活动室、职工夜校的阵地作用,将交通安全文化纳入到社区文化、机关文化、校园文化之中,形成合谐的交通安全文化氛围,推动交通安全文化的普及,以此达到提高职工群众交通安全的意识。使全体的干部职工既当管理员,又当宣传员,全心抓交通安全防范工作。 
  2.大力开展专业培训活动。定期专门召开驾驶人、乘务员培训,讲解交通安全知识,分析交通事故案例,教育司干部职工树立“关爱生命,平安是福”的安全意识,了解法规、接受法规,自觉遵守法规,提高他们遵法守纪的自觉性,逐步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有条件的管理区、社区可成立交通安全协会,发挥协会的监督培训作用,定期组织驾驶人员学习培训,督促车辆年检工作。此外节庆等交通安全特别防护期,通过宣传车及电话会议、管理区会议、服务大集等形式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营造浓郁的宣传氛围,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安全知识知晓率和安全意识。
3.建立和完善农村道路交通管理综合机制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要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农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单靠交警、交通等几个职能部门是远远不够的,要争取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的大力支持,效法治安联防体制,成立县(市)、乡(镇)、村三级管理领导机构,建立政府领导、交警为主力、各级各部门共同参与的交通安全综合管理机制。一是各地应在政府统一协调下,联合交通、公安、宣传等部门建立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掌握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分析、研究治理对策,作好各区域间的道路交通安全防范合作机制。二是层层落实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责任制,由县(市)到各乡(镇),再到各行政村,依托基层单位开展管理与宣传教育工作。三是各地要结合地方道路交通现状,因地制宜,建立山区或偏远地区突发重特大交通事故的急救预案,以便在万一出现险情时,能最大限度地挽回人民群众的人身及财产损失。
4.充分发挥农村公安派出所参与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作用
根据公安部《关于农村公安派出所参与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通知》(公通字〔2007〕4 号),农村派出所参与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是做强、做实派出所工作,把派出所建设成为综合性战斗实体的重大步骤;是探索公安警务机制改革的有益尝试。公安机关要充分认识农村公安派出所参与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农村公安派出所参与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积极作用,加强农村公安派出所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强化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管控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村地区道路交通事故,努力构建和谐的农村道路交通环境。
5.加强源头管理,筑牢道路交通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是人、车、路、环境、管理,而机动车和机动车驾驶人是影响道路交通秩序和引发道路交通事故的最直接因素。因此,机动车和驾驶人的管理工作在整个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中处于源头管理的地位,是整个交通管理系统的前置功能模块,是构筑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防线的根基。
6.科学规划农村道路网,完善公路基础设施农村公路网系统结构要合理,路网普及与提高要相结合
由于目前农村公路网道路等级较低,已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要加大对现有的农村道路的改造,提高公路网道路技术等级,提高整个公路网系统的应变能力,以增强路网总体的服务水平,并逐步形成以国道、省道为主骨架,农村道路为补充的层次分明、技术等级明确、各级公路协调发展的全市公路网系统,使其发挥对干线公路网的集散和补充作用。同时,各地政府要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农村公路必备的安全设施,该设置交通标志的坚决不漏,该增加安全设施的坚决不减;以预防交通事故,保障群众人身及财产安全为出发点,作好公路养护、改建等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1]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注意事项[J].农家之友,2008(08).
[2]中央及地方关于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文件及措施[J].汽车与安全,2013(03).
[3]周丽.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情况调研报告[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4(05).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