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浅论高中语文叙事诗的教学策略--作者:雷婕

浅论高中语文叙事诗的教学策略--作者:雷婕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       625000
 
     叙事诗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作为诗歌体裁形式,叙事诗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有故事有人物等小说的内容,而且情景交融,又兼有抒情诗的特点。总的说来,叙事诗的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突出而典型,情感丰富而浓厚,不失为诗歌桂冠上灿烂的一颗明珠。作为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叙事诗所表现的这些特征也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索思考。所以在对叙事诗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的时候,就应该从诗歌的特征出发,把握好叙事诗这种诗歌体裁。
同时我们还要指出,叙事诗作为诗歌体裁之一,应该兼具叙事性与情感性,是这两者的高度统一。这是由叙事诗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通过叙事讲述情节,通过叙事刻画人物,而作者之所以写这些情节人物,无非是因为作者对这些事和人持有主观的看法,作者通过叙述进行抒情或者议论。故而事件含情,人物存意。因此我们不妨把叙事诗的教学目标概括为:通过情节感悟情感,通过人物感悟情感。以此作为方向,展开相关教学探讨。
一.鉴赏诗歌情节,品读诗歌情感
如果把古代诗歌比喻为一条漫漫的长河,那么叙事诗一定是从这条河的源头开始不断向下发展的。追溯到最早的上古歌谣,诗歌就已经带上了浓厚的叙事色彩。比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就用简洁的语言勾勒了远古的逐猎活动,表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再到《诗经》,赋比兴的创作传统已经形成,赋成为叙事诗重要的表现手法。赋者,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可见叙述事件、讲述情节是叙事诗的重要内容,抽离情节,叙事诗也就不再成其为叙事诗。因此鉴赏叙事诗的第一步,应是从诗歌的叙事性出发,鉴赏叙事诗的故事情节。
那么叙事诗的情节鉴赏又应该怎么进行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梳理全诗,归纳情节。
相对小说戏剧而言,叙事诗的情节无疑简单得多。梳理全诗,归纳情节,理清事件,是我们鉴赏全诗的基础。
(二)抓住重点,感悟情感。
1.转折。
文似看山不喜平。叙事诗中事件的转折点,往往也是情感的喷薄点,是读者的触动点,是诗歌的华彩点。转折前与转折后的各种强烈对比,更大大加强了艺术效果,令读者对诗歌的感受更为丰富。可见鉴赏叙事诗时,抓住事件的转折点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希腊亚里斯多德早在《诗学》中,就分析出情节(“动作”“行动”) 就是一个“结”,和一个“解”,当中还有一个“突转”和“发现”。“结”就是结果,“解”就是“原因”,而“突转”,就是从结果的谜,到原因的“发现”。《诗学》第九章说:“如果一桩桩事情是意外发生而彼此间又有因果关系,那就最能产生这样的(按: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效果。这样的事情比自然发生,即偶然发生的事件更为惊人。”
《诗经·氓》就是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通过第一步的情节梳理,我们知道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个女子恋爱结婚再到毅然与丈夫决裂的故事。女主人公经历了恋爱——结婚——决裂三个阶段,相较于热恋的甜蜜,不幸的婚姻生活显然就成了转折点,成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突转”。抓住这些要素变化,就抓住了背后隐藏的情感变化。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爱情就在这里发生了改变。往日的甜美和现在的苦涩,往日的欢笑和现在的悲伤,尽集于这个转折上。教学时候将其作为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前后的反差,学生能够以此体会到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高潮。
叙事诗既然有基本的叙述元素,当然也要遵循叙事的要素,具备起因、经过、结果。高潮属于经过中最精彩的部分,作为矛盾的爆发点,显然也是鉴赏叙事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以《孔雀东南飞》为例,诗歌情节分为四个部分:
开端——兰芝被遣
发展——夫妻惜别
高潮——兰芝改嫁
结局——夫妻殉情
其高潮是改嫁,兰芝被逼另嫁,今生无望和焦仲卿重聚,形势急转直下,这是全诗最让人感叹的部分。
鉴赏叙事诗的时候,要根据事件的变化找到矛盾最激烈的地方,从中感悟主人公的心情变化。
3.结局。
叙事诗的悲剧收尾,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我们会记得《长恨歌》,杨贵妃托人带去一半金钗,天上人间两希微;会记得《琵琶行》,白居易洒在青衫上的眼泪;会记得《石壕吏》,老翁老妇来不及道别的分离。也就懂得,不能长久厮守的遗憾,沦落天涯的伤感,战争给平凡人带来的深重苦难。
可见结局寄托诗歌主旨,体现诗歌情感。鉴赏叙事诗的情节时,需要抓好这个要点。指导学生明确三个中心问题,“结局如何?主人公的心情怎样?这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4.细节。
    抓住叙事诗情节中的动人细节。抓住那些写活整件事的,其他类似事件没有写到的细微之处。打个比方,把事件当成是一部电影,细节就是那些特写的镜头,要按下暂停键,慢慢欣赏那副定格的画面。
王路在《文学有大神通力》一文当中写到:
钱穆先生八十岁时,已经失明了,坐在台北双溪素书楼的家里。那是个午后,案几上有壶茶,这个盲翁想起幼年读过的唐诗,其中有篇是卢纶的《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闭上眼,一千三百年前的场景从数万个毛孔中涌现,铺开:月黑风高的夜里,匈奴的大首领遁逃了。汉家将军提了战刀走向马厩,也许他刚喝过酒,鼻孔下还冒着白气,牵了马缰,纵身上马,突然觉得弓刀似乎比平时重了几分。回头看,大雪正落下,盖满了弓刀,盖满了身上铠甲。
假如没有这首诗,没有这短短二十个字,一千三百年前那个夜晚,就无从被封存下来,就将永远消逝在浩淼无垠的宇宙中,冲散在流水无边的时空里。将来的人,没有谁会知晓将军纵身上马的一刻,觉察出战刀重了几分,回头看大雪正落下。
那就无从重温那个夜晚的惊心动魄,以及惊心动魄之外的潇洒冲和。
但这二十个字做到了。在相机还没发明的年代,这个夜晚就被如此封存下来。一千年后,只消闭上双眼,这个惊心动魄而又诗意盎然的夜,就重生在午后的台北,静谧安然的庭院,一位八十岁盲翁的脑海里。
显然,钱穆先生就是抓住了《塞下曲》整个大画面中的一个小细节:大雪满弓刀。舍弃了对战场冲锋的仔细刻画,对月夜追杀的详尽记录,只把笔力聚焦于一把落满雪的弓刀上,却让人深刻地记住了其中的肃杀之意。所以钱穆先生才能在八十岁眼盲的时候依然清晰回想来这首诗歌,这就是细节描写的魅力。
    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写家书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张籍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细节,临走之前又一次打开信封查阅自己的家信,想说的话太多了啊,是不是有什么事忘记告诉你了?把画面定格在这里,一封已经打开过无数次又再打开的信,我们就读到了这个细节背后蕴藏的,那无限的牵挂思念之情。
(三)查阅资料,了解史实。
诗歌的叙事性体现的是诗人直面现实的社会和人生,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融入民生疾苦,表达诗人对社会和人生的关注思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现实主义精神在叙事诗中一以贯注,使其成为反映社会人生的经典。因此在对叙事类的诗歌进行教学的时候,就要引导学生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让学生进入到历史情境中,从而感受叙事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魅力,体会诗人表达的深沉感悟。
比如了解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了解安史之乱,自然就有助于了解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伤感的叹惋,了解李商隐在《马嵬》中含蓄的讽刺。
其他由历史事件生发的叙事诗也是如此,比如杜甫“三吏”,“三别”,《咏怀古迹》等等。
二、鉴赏诗歌人物 品读诗歌情感
(一)勾画。
找出对人物的直接描写:神态、动作、心理、外貌、语言,用一两个关键词批注人物形象、情感。
比如《孔雀东南飞》,“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直接描写人物外貌,文中勾画,做关键词批注:美丽。
找出侧面描写的部分,比如:他人视角、景物烘托,用一两个关键词批注人物形象、情感。
《孔雀东南飞》,“晻晻日欲暝”,这是景物烘托,文中勾画,做关键词批注:凄凉。
(二)分析。
把前面批注的关键词做扩展,具体回答诗歌写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刻画了该人物的什么情感。
例1:刘兰芝是一个美丽的女子。纤手朱唇,婀娜多姿。作者极力刻画了她的美。
例2:环境凄凉。刘兰芝的内心,此刻就像天色一样昏暗、黯淡。
三、总结所思所得 形成书面答案
    经过前面两个步骤后,最终形成事件(具体分析)+情感(具体分析)
人物(具体分析)+情感(具体分析)的书面成果。
综上所述,高中叙事诗的教学可以从情节与人物两个大的方面入手,抓住其中精华部分,含英咀华,给教学注入更多新的内容。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