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教材改革,并带动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的转变。这样就使得地理教学多元化、创新化等变化融入现代教育教学当中。如何开展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用导入勾起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可以杀死一头牛!”,说明好奇心的威力真的不小,一旦学生对某样东西起了好奇心,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要知道这是为什么,接着就会围绕这个“为什么”继续钻研或者认真的听老师的讲解。比如在讲《2.2大气的热力状况》的时候,我是这样导入的,“美国的阿波罗号已经把几批宇航员送上月球,但宇航员只能在月球表面停留很短的时间就必须踏上返回地球的路程(这个时候学生的好奇心就被激起了,想要知道为什么),因为月球上白天和夜晚的温度变化特别大,白天可达127℃,比烧开的开水还热,夜晚降到-183℃,这是为什么呢?地球上为什么没有这种现象呢?”这样一导入学生的好奇心就更重了,于是教师就可以开展这一节的教学。学生跟着自己的好奇心就在心里找答案,就能更集中精神听老师的解释。
二、新教材内容体系的改变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正文简短,图、活动、案例增多,很多知识点到为止,内容非常突出时代信息,许多新内容教师没有接触过,这对我们教师来说是变相地加重了负担。设计的探索活动灵活新颖,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程多,一些活动需花费很长时间,一节课很难讲完,往往按设计把试验做了,但后面的内容难以进行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并且有些探索活动没有现成的答案。答案开放性过大,这对我们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讲哪些、讲多少、讲多深、怎么讲,很难把握。 在这种形式下,作为一线教师在业务上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高,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备课时要加强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按单元进行课时备课,对每一节课要讲的内容统筹安排(讲多少、讲哪些、讲多深、怎么讲)。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搜集相关地理教材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丰富相关知识点,发动学生观察现实生活和搜集相关材料。对于实验课等花费时间长这一点,在课前就对学生说明该实验的目的,操作过程,提前准备,如"沙尘暴的成因和风沙灾害的防治"。这样既不耽误时间,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流畅性。 三、使用教材的转变 新课程地理教材只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资源平台,因为各地区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并且所有的教材都是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下编写的,所以,教师应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更加重了这个特性。教材中安排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并且高中地理学习内容与其它学科学习内容不同步,从而严重妨碍了学生对有些自然地理过程的正确理解。如风的形成、黄赤交角、自然环境演变过程等等,对教师来说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学生普遍感到地理难学。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梳理归纳。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些,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另一方面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和学科间的知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针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我们要辩证地加强活动教学与其它教学形式的相互关系,使各种教学形式相互补充和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于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活动不宜指手划脚,横加干涉,全盘否定,但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不分对错。教师应在目标导向、动机激发、情景创设、方法指导、疑难解答、反馈指点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我们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对其内容进行调整,创设新的教学情景,完成对知识的重新建构,甚至可以替换教科书中的案例,自选教学素材,自行设计教学过程,积极开发地理课程资源,特别是身边的校本课程资源,使其更有利于活动的开展。
四、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从事教学
地理知识丰富全面,以区域地理而言就涵盖了全球各个地方。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点。需要学生一一记住,这就让学生觉得内容太多,没办法记住,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能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愉悦的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世界地理中的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对于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学生由平时的生活容易理解;但地球公转产生的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学生由于立体感差,很难建立多维的空间,教学难点难以突破。如果采用“Flash”教学,通过立体的旋转画面学生观看以后经过思考很快就明白了。
五、让学生来引导课堂,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地理教学中有很多问题,甚至是我们通常认为很难理解的问题,都可以直接摆在那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效果往往更好。在讲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时,我在一个班做了个尝试。我首先画出一个地球侧视图,请一个学生来画出春秋分时的太阳平行光,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然后请一位同学画出各太阳光线与地面相交处的地平线,这时同学们就发现两者的夹角就是正午太阳高度角,仔细观察这幅图,同学们就可以自己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再将这种规律应用在二至日图中。在整个过程中,问题的发现和规律的总结都是学生自己参与和完成的。还有一个班我没有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是由自己“让”学生发现和“告诉”学生规律。我将两种教学效果进行对比,用第一种方法教学,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而且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结论也让他们很有成就感,此外他们还提出了许多自己的看法,比如有个同学就问道:“老师,直射点处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90°,那其他地方的太阳高度是多少我们怎么知道呢?”这样就很自然的帮我过渡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上来了。而第二种方法教学下,学生往往跟着我附和,学习被动,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
六、运用丰富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来加强师生互动
在新世纪新教材新环境下,师生互动学习将成为重要的教学方式。在互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活动从以往的个体为主转向个体、个体与小组相结合。在互动学习过程中,我们教师传统意义上的“教”和“讲”将日趋减弱,而领航者的作用将日益加强。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技能和观念,而且培养了科学意识、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愉悦情感。及时利用教材知识和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疑问,积极组织学生召开讨论、辩论会。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准备材料,不仅开阔了眼界还丰富了他们的知识;课堂讨论或辩论,学生个抒己见,畅所欲言,能够引发思考,激活思维。但同时教师要注意监控好课堂秩序,良好的教学秩序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必要前提。新课程提倡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安全感,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加强对学生课堂行为的训练。
七、采用合理的教学评价
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实践过程,同时也应该是思维火花不断碰撞与闪射的激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除了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之外,还应把学习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学生评什么呢?评读、评思、评说等组成学习过程的一切具有价值的东西。这种评是全方位的,既强调互评,也强调自评,还可以评老师,评教材。通过评,能拓展学生思维的张力,促进学生认识的飞跃,激发学生探究的内力,使学生更主动驾驭并掌握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体现。
总之,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将是研究和实践相结合,本着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的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改革的过程当中,肯定会出现种种问题,作为一个地理教师,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对新课改的认识,迅速的转变观念,克服种种困难,才能适应课程改革,适应时代的需求,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