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鹤龄小学 628309
摘要:在新课程进一步改革背景下,读写结合已经逐步成为语文教学中的新模式,并且已经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相对而言,读写结合还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还需要众多教师不断思考与完善。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
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只有大量阅读,勤写勤练,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读写素质的提高。但是,在实践中,也有不少学生读了好多文章仍写不好作文,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解决好读和写的关系,将这两个环节人为的分开了,这就需要教师在训练过程中正确地加以引导。 读和写是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读、说、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下面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读和写的关系,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从读入手,以读促写
以读促写首先要做到大量阅读,联系对照。大量阅读即多读,指读的篇章多,也指读的遍数多,以至熟读成颂。但应该强调一点,这样的阅读不是指机械的“死读”。阅读课文或别的优秀文章,主要是学习理解内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达意的方法。通过阅读,要使学生懂得怎样选材、组材,怎样确定中心,怎样谴词造句。故而,读文章时要仔细认真,勤思多想,最好的方法是联系自己的实际对照阅读:文章拿到手,自己先想一想:这种题目是什么体裁的文章?中心词是什么?有什么限制?让我写应从何入手?读文章的过程中,想作者怎样围绕中心立意谋篇的。读完后再想想,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自己先前的想法与这篇文章相比有哪些差异等等。通过琢磨咀嚼,收到心领神会、潜移默化的效果,从而逐步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指导学生阅读,最初阶段应放在课内,通过教师有目的的问题设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怎样练习。当然,课外也应该适当地指导,因为课外阅读是学生的自觉行为,往往为求知欲所支配,为浓厚的兴趣所驱使,他们还可以运用自己课内学到的方法自己尝试,因此,效果往往更显著。在广泛阅读的同时,应克服“偏食”,即只读某一类作品的现象,克服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地啃大本书的现象. 以读促写还要多做笔记,灵活运用。教师指导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力争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到好文章,要让学生致力于理解、消化,将一些对自己作文有用的材料摘录下来,归类整理,经常翻阅,学习作者的立意方法、写作方法,举一反三,灵活运用阅读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使之变成自己的阅读储备,进而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要做到四个坚持:(1)坚持做到“整体设计,动静结合”。(2)坚持做到“抓住主轴,敢放会收”。这就是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抓住训练的目标和重点,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自己作文、自己改文,能发现问题,提问题,争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主体精神。(3)坚持做到“多向反馈,善于调控”。读写结合的过程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要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实行“多向反馈,善于调控”的教学形式。它有利于教师及时得到学生学习的情况,取优补缺和调整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利于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地位,让学生畅所欲言,广泛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互动合作,在心灵和智慧的碰撞中实现优、中、差生的共同发展,实现民主化教学和教学社会化的高效教学形式。(4)坚持做到“面向全体,培优扶差”。
二、读中学写,以写促读
阅读是吸收,作文是表达。写是一个经历严密逻辑思维的语言表达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文章为依托,充分挖掘和利用课文中内在的读写结合的信息,在“读”中学“写”,指导学生把从阅读中习得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去;在“写”中促“读”,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以读助写,促成读写一体,以此来指导学生的写作,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读和写是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的吸收,才有理解的表达。读写一体化的作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化整为零”,阅读教学“化零为整”,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多读多写,把读写训练相互沟通,达到了读与写的有机融合。读写结合,不限于读什么,就写什么,有时可以先写后读。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除此外,结合作文,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也是一种以写促读的方法,同样能收到以写促读的效果。
三、勤写勤练,以写引读
广泛阅读,可以给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实践中勤写勤练,才能练出一定的写作能力,才能有效发现读中的不足并为读引路。我们很难想象有不经勤学苦练的神枪手,不下水的游泳冠军。写作也是如此,只有经常动笔,反复运用,不断探索,才能逐步解决各种困难,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从不会到会,从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多写多练,对于处在写作起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首先是多进行写作的各种单项训练,扎扎实实地练好写作基本功,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如遣词造句,小的片段练习等。如果字、词、句、段等的基本功尚且不牢,成篇的文章怎么写得好呢?第二,多练成篇的作文。目前,国内有各种流派的作文序列化训练模式,但总的一点是肯定的,练习成篇的文章应根据各阶段的教材重点训练项目和学生实际,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不能一味贪多、囫囵吞枣。在练习内容上,也应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低年级应侧重于说话、写话;中年级应强调较为有序的句段、语段,后再练习写简单的文章,不必强调特色;高年级应致力于篇章,尽可能地要求有序、有物。练习方式力求多样,以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在写的练习过程中,及时发现阅读中的不足,为读引路,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而仿写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可分为全仿和点仿。全仿是从整体上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点仿是局部模仿范文的作文方式。仿写时,同时告诉学生这种片断在写法上的规律,使学生有规可循,有法可借,有例可仿。如要训练学生用总分方式结构段的写法,其规律是:1.总起句位于句首,是全段的中心句;2.分述句之间的关系大都是并列的或连贯的。如:在《鸟的天堂》这课中描写大榕树的这一段,作者由“远”及“近”地对榕树的大小,它的根、叶、干、枝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了描写,老师抓住这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学习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来进行点仿训练。开篇点题。
四、读写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一种方法,往往不止是一次练习就能掌握好,只有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读写结合,在反复交替的训练过程中,逐渐强化和内化,才能掌握一时难以掌握的东西,最终转化为一种能力。读写是个有机的整体,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要同等视之,不可偏指,这样能完成小语新课程标准中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任务。提高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策略,促进语文教学的时效性。
所以,我认为仿写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的方法,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只要教师把规律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它,就会从读中悟出写的门径。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就一定能提高语文成绩,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