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怎样教会学生使用“小本本、小书库”--作者:刘 健

怎样教会学生使用“小本本、小书库”--作者:刘 健
四川省乐山市千佛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语文教学都比较注重对语句的积累,可对于积累的运用总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好像注重积累、引导积累是老师的事,可怎么运用却是学生自己的事,那要根据各人的情况而定。其实不然,对于积累的运用,老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做老师的,要教给学生运用的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运用兴趣。
关键词:积累、运用、激发兴趣
正文
无论是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解决处理生活中的问题等等,处处需要我们去积累和收集占有有关的资料。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探讨的能力,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经验,广泛进行积极的社会实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今,语文教学都比较注重对语句的积累,可对于积累的运用总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好像注重积累、引导积累是老师的事,可怎么运用却是学生自己的事,那要根据各人的情况而定。其实不然,对于积累的运用,老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做老师的,要教给学生运用的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运用兴趣。
一、在阅读创建“小书库”储备资源,就要为运用打基础,有的人认为,对于需要积累的东西,不要问学生是否理解,只要记住就行,长大就会明白了。其实这话有一定的片面性,那种被动地读书,不理解的记忆是不可取的,我们提倡读书时 “字字入目”,要把心放到文章里去,作者的喜怒哀乐就是自己的喜怒哀乐,只有把自己置身于作者的描写当中,才能真正地去理解文本,只有入情入境的去读,才能唤起自己生活中某些似曾相识的记忆。我又鼓励学生节约零花钱,自愿订阅各种报刊,通过大家的努力,班级“小书库”便诞生了,现在存书量已达三千多册。班级“小书库”不仅使学生有书可读,而且读的都是自己喜爱的书、健康的书,从而为学生积累素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样,在以后的习作中,才能灵活地运用。如果在读书时佐以科学方法的指导,老师作适时的点拨、引导,那么,学生对语句的理解就会更快、更透彻。
二、有意识地去引导,在“勤练笔”中灵活运用 在小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是权威的评论家,学生动笔作文时就对教师有所期待。如果能得到老师以至于同学热情洋溢的赞许,这种赞许也会成为他们写好作文的驱力。我在每天的日记抽查中,喜欢给学生写一些简炼的评语,对于他们运用的好词佳句,我总是大加赞赏,表扬他们能够活学活用,运用得恰当,并根据具体的表现以得“☆”来表示,如今,有的同学都得到了三颗星、四颗星乃至五颗星。我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争取六颗、七颗、八颗……可别小看这几颗星,那可成了同学们的奋斗目标。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科技发展的关注,同时使学生养成了收集整理资料的良好习惯。接着,我们又讨论了怎样才能运用好积累的语句的方法。学生都有一种不服输的心理,他们的积极性自然不用再讲了。 其实,学生的写作有着巨大的潜力,你越夸他们行,他们就越行。于是,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今天你引用了这段,明天我就会引用那句,形成了互相竞争、积极上进的良好局面。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了他们勤练笔的好习惯。
三、课外拓展 、优化资源、 做到资源共享,运用不等于摘抄 ,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可也出现了在一篇文章里进行大面积摘抄的不良现象,这其实是对运用的误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思想懒惰,对待作文敷衍塞责,运用不得法,干脆摘抄了事。每天晚上要求学生收看《新闻联播》,并在早晨进行说新闻、谈天说地活动,鼓励学生收(听)看四大名著、爱国故事、成语故事,组织了写评论、写感想、写日记、写周记、写建议;引导学生上网浏览、查询、下载有价值的信息,注意教给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要选择健康的网站,来扩大知识面;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办报、绘画、书画、自制读书卡,小主持人和故事大王评选以及展评欣赏会等,既巩固了学习成果,又使语文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思路一变天地宽。总之,积累材料是一项长期地细致工作,而且多在课外去做,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时时做生活的有心人,爱积累、学会积累、并养成积累的好的习惯,做到使学生终生受益
为此,在讲评课上,我让学生们明白,不论是日记还是作文,要想有出色的表现,就要通过真人真事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其实作文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要善于观察,要善于抓住人物或事物特点,进行细致地描写,做到内容具体。而运用积累的语句正是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善于总结别人的写作方法,吸取他们的长处。比如,老舍先生笔下的《猫》写得活泼可爱,但不一定所有的猫都是那样,它们各有各的性格、特点,我们学习的正是老舍先生的这种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并非把他的语句大面积引用过来。优美的语句不是不可以引用,但大面积引用,写作时便很难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另一方面,摘抄现象也是由于对文本的理解不透彻,还没有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特别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中“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一句时,我先让学生理解“斩钉截铁”的意思,然后说说体会到了什么,最后让同学们试着造句。有的同学就造出了这样的句子:“看到大家那犹豫的神态,爸爸斩钉截铁地说:‘就按我说的办,出了问题我承担!’”这种以理解为基础的运用,显然与那种直接摘抄的效果是不同的,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的印象的是很深的。 积累就是为了运用,如果只积累不会运用,那就如同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那实在是语文教学的悲哀。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累,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把积累的语句在实践中反复练习,开阔思路,构建成新的联结,产生新的组合。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仅可以利用“小本本”这一载体,鼓励学生积极积累语言,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让学生在“存”、“储”语言的“流动”中实践语言,让语言焕发出生命力。”重视积累,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学好语文的金钥匙,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