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留守儿童浅谈--作者:刘静  李婷

留守儿童浅谈--作者:刘静  李婷
                             四川省安岳县幼儿园      642300
近几年来,外出务工人员数量不断上升,留守儿童群体上升迅猛。这些孩子的家长离家外出务工后,一般把孩子以监护权临时转移给亲人或亲戚朋友,临时监护人的倾心不能替代被监护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家长能了解到的也只是终极性的结果,而无法直视孩子的过程性教育和思想发展变化的情况。
一、留守儿童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
1、爱的缺乏。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常不在身边,缺乏父爱、母爱,脱离亲情太早,心理承受能力差,有的甚至心理错位,狭隘自私,缺乏安全感,有时还受他人欺负或歧视,因而出现退缩或攻击的行为。
2、教师道德“失范”。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每时每刻影响着学生。如受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有的教师以家教为名,搞有偿家教;有的教师“职多能”,做生意,跑中介,还有的教师师生低劣,甚至麻将桌上一掷千金,有的教师工作不负责任,让学生批改作业,确说是让学生“实践体验”,教师不讲诚信,学生那来的诚信可言?
3、隔代教育。留守儿童大多属于隔代教育。由于老人们的文化素质不高等,缺乏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对子孙溺爱,无形中,他们成了家庭中的“小皇帝”,特别是男孩,父母或祖父母的呵护备至,使其养成了娇横任性,唯我独尊的不良可性,导致打架斗殴,偷盗拿摸等现象时有发生。
4、学校教育失去平衡,学校教育本应是让学生法、智、体等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可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少学校仍然重智育,轻德育。表面上搞素质教育,实际上是应试教育,甚至以智代德,有些学校片面追求的是“升学率”,有的教师喜欢的是“听话的优等生”。有的教师弄虚作假,甚至暗示学生考试作弊,这种本身不诚信的教育行为,直接导致了学生的不诚信。
5、社会的影响。社会消极腐败的现象影响,留守儿童身心不成熟,使部分留守儿童世界观的树立,理想信念的确立和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上存在着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另外,相当一部分打工者目光短浅,对子女的期待过低,极易助长留守儿童产生厌学情绪。
二、几种教育方法
1、每天爱一个孩子,现在的独生子女个性张扬,留守儿童比例增大,单亲家庭的孩子逐渐增加,这一系列的问题,让班里孩子的情况变得复杂,再加上精力有限,孩子较多,使我们老师不可能随时都把爱的阳光“普照”每一个学生,我们可以每天尝试着全心全意地爱一个留守孩子。
2、开展帮扶活动。我们尝试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一带十”活动,即每一位教师定向帮助十名父母都在外的留守儿童,教师们通过书信、电话、谈话、共度各种活动等形式,从思想上、情感上、物质上帮助这些留守儿童。这些活动的开展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为留守儿童提供独立的生活环境。如今,丰裕的物质生活使许多家长有能力把孩子的一切都准备得很完善。他们无私地施与爱的时候,却没有看到这种过度的保护和溺爱反而捆住了他们的手脚,遮挡了他们的眼睛……在过分保护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遇到挫折时易无助。因此,教师和家长要让留守儿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让孩子自然经历一些挫折,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4、加强家校联系。召开家长会,传授家教方法,使留守儿童们得到了较好的家庭教育,与家长或临时监护人及时互通信息,班主任及代管家长的通讯工具都为留守儿童开通,他们向父母汇报自己学习与生活情况。同时,家长尽可能地关心其子女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尽可能减少孩子离开父母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5、多表扬,发现“闪光点”。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始终学会常识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在自信中快乐的发展自己的才能。同样也惧怕责难。褒奖的效果好过批评、惩罚,对学生的错误一味批评是无法期待好的教育效果的,倒不如重视学生的情绪反应,在学习生活中用你的慧眼去发现,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面对天真的孩子多表扬,发现闪光点,留守学生更应如此。
总之,我们班主任要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去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父母外出打工,跟随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特殊人群——留守儿童,对他们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情感上不厌恶,并施以浓厚的爱,多表扬,多发现闪光点。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