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水城县南开乡土角学校
[摘要]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的一种教育方式。语文课程是最富人文底蕴的一门学科,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也肩负着各种重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而且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情感教育渗透
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这对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会起到非常明显的帮助。 教师想要更有效的实践各项教学目标,并且切实实现对于学生基本的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以情感教育为切入点,能够收获的教学效果通常会十分显著。教师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关爱,和学生做朋友,并且要给学生提供各种有价值的教学引导,这些都是情感教育渗透的良好辅助。
一、善于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情感
所谓触景生情,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有它特定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以及它所要表达的情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为情感教育的实施找到有效辅助,创设情境便是很好的一种方法。小学生通常很容易被周围的环境与氛围感染,课堂上教师如果给学生播放舒缓愉快的音乐,学生的情绪会立刻愉悦起来,课堂教学的参与积极性也会更高。这让我们意识到,情境创设的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有着很大的操作空间,并且能够为实际教学带来很有效的辅助。教师可以多采取这种教学策略,可以借助各种方法与措施来实现良好的教学情境与氛围的营造,让学生的情绪更加饱满,这样学生内心的积极情感自然也会更容易被引发。
情境创设可以和很多教学文本的展开过程实现有机结合。比如,教师在教学《沙漠中的绿洲》时,为了让学生对沙漠有一个直观、全面、形象的认识,在开始上课时,我播放了沙漠的一段视频为导入。当沙漠的壮丽景象出现在学生们面前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被这沙漠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观所震撼,拥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在这种生动的情境的辅助下,我简单的给学生介绍了沙漠的环境,让学生不仅看到了沙漠的壮美,也能够明白沙漠中生存环境的恶劣。随后,我又给学生呈现了沙漠中绿洲的图景。当学生看到一望无际的黄沙中那片让人神往的绿洲后,学生内心的震撼感更为强烈。学生第一次这么直观的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特,并且深深领会到了大自然的美,内心对于自然的热爱与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透过情境创设不仅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到了教学内容,这种方式也非常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非常有效的策略。
二、深入品析文本,引导体味情感
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后,教师要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情感是深深地渗透在文章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之中的。在品赏词句教学时,我们要抓住文中关键句,讲清深层内涵和蕴意,让学生“披文人情”,体会文章的“味”,与作者感情共鸣。如抒情散文《海滨仲夏夜》一文中作者对大海的描写实意是什么?是在表现人的生活,是潮声,更是心声、时代声。“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成了一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消失了,而后面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在这里,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反复使用“涌”“闪烁”“滚动”等动词,生动地展现了大海波翻涛涌的壮阔景观。作者把大海的神奇,尽情描绘,为大海的动感重重涂上了一层雄浑的色彩。学生顿感大海的宏伟,饱含激情的笔触,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心志。大海有激情喷薄的一面,也有柔和秀丽的一面。
三、以品读来加强情感教育渗透
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范畴,很多文章正是在品读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善于透过读的过程来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让学生能够和文字以及作者更贴近,进而有效实现情感教育的渗透。小学生还不具备较好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需要教师做必要的引导与示范。教师可以先进行范读,让学生在聆听教师读的过程中来体验文章的情感。当学生对于文章越来越熟悉,朗读能力也有所进步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品读中来体味文章,感受其中传达出的情感。这些都是非常积极的教学过程,并且能够为情感教育的渗透带来有效推动。
总之,语文课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积极探索更具创新性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全面增强语文情感教育的魅力。丰富学生的人格素养,健全学生各种情感的必备要素,以使学生获得身心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