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一中学 535000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高中历史教学要想做好相关的教学工作,就要能够从根本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相关指导和要求来选择教学方法,从而让他们能够在融洽的的氛围和环境中对历史知识进行感悟,从而不断提升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本文主要对新课程标注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实践,在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高中历史;驾驭教材;课堂结构;教学语言;课堂小结
要想保证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就要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明确正确的教学理念、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需要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并对新课程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进行开发,从根本上满足阶段性教学活动提出的种种要求,保证让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树立正确的历史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将其看成传授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知识的一项活动,所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大都比较陈旧,导致学生难以对历史学习产生较高的兴趣。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历史教师逐渐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把创新教学方法看得更加重要。要想保证课堂教学活动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教师首先要从转变自身观念做起,了解并掌握历史主干知识的发展脉络,从更高的层次驾驭历史教材。在对自我角色进行定位时,从教学活动的支配者转变为引导者和组织者,并且在学生学习过程汇总创设一种和谐、宽松以及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积极开放的教学环境。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改和科研能力,并对自己存在疑惑的历史知识大胆进行质疑,使用全新的视野来对历史内容进行评价和分析,进一步带动高中学生参与到各项研究活动中,从而保证学生的思维能够得以活跃,不断提升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熟练地驾驭教材
1.宏观把握教材。备课时,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居高临下地讲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读教材,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如"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包括四节内容,这四节前后联系可看作是一个整体:俄国十月革命、资本主义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是总的世界革命运动的三个组成部分,共同促成世界现代史首次革命高潮,这是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为主导,以被压迫民族为同盟军的一次世界规模的革命运动。这样讲述,学生就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
2.微观拓宽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曾被一些史界同仁形象地称为"压缩饼干"。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对一些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当然,拓宽是适当地,像教材有关内容的顺延,史料的补充,理论的深化等等,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很有好处的。就理论的深化来说,因高考越来越把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作为主要内容,而有些理论性问题又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适时地把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渗透,使学生有规可循,心中有数,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3.深化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一节课一般涉及几个问题,那么教师在讲课时不但要突出重点、难点,还要注意深化各个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我参加过山东省中学历史优质课评选,也听过很多课。有些课各个问题平均用力,分不清主次,挖掘不出每个标题的内在联系;有些课则解难释疑,详略得当。例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一节,重点讲清概念——工农武装割据: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紧密结合。其难点是中国实施"工农武装割据"的原因,这就要按毛泽东的论述,结合中国当时实际国情,逐条分析讲述,使学生认识更加深刻。
三、课堂结构要严谨
1.培养能力与思想教育、传授知识的关系。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史实,更重要是培养他们在掌握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评价某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提问,如投石激澜、巧设障碍、扩充延伸、诱导争论、变换角度等等,启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拓展思维的广阔性、激发思维的批判性、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将学生的思维意向纳入课堂教学的轨道,与教师的思维同步。例如:讲述完德意志的统一后,可如下设问:"在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英、法、美、俄、日、德等国分别具有哪些特点?你从中可得到哪些启示?"这样,不仅保持了学生的思维热点,有助于学生联系性思维,而且也拓宽了学生对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必定要经过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理解的空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2.教学过程中"疑"与"释"的关系。例如: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我不是简单地将要点和盘托出,而是提供材料,在学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加以点拨提示。当然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深刻性,不宜过难,也不能过易;不应停留在要求学生用"是"、"不是"来回答上,也不应高不可攀,无从下手,而是难易适度,"跳一跳就能摘得到。"设疑的目的在于释疑。释疑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教师讲授法、学生思考法、师生讨论法等等。教师应视问题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若是概念性、知识性的问题由教师直接解答,如:"沙文主义是指什么?";分析理解型的题则应引导学生回答,如:"蒋介石为什么一定要发动内战?"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蒋介石的阶级属性,然后剖析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及国际形势,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四、教学语言的艺术美
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你一进教室,学生就兴奋,就会觉得听你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确实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而这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则来自教师渊博的知识和对专业课的精深理解和熟练把握,来自教师的禀赋和气质。例如:"亚洲的革命风暴"与"亚洲的觉醒"的时间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学生容易记错,我简练地用"革命风暴刮起后,把沉睡的亚洲人吹醒了",一句话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并且记得很牢。
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内在美主要是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富有科学美,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如字字珠矶、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美;层次清晰、简洁明了的板书、板图美;有张有弛、劳逸结合的教学节奏美;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课堂结构美;启发诱导、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美等等。我们应该长期不懈地去努力、去探索达到上述完美境界的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实现质的飞跃。
五、课堂小结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复习小结。一节课的小结应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复习归纳本节所讲核心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并找出便于学生记忆的方法。如讲完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时,可归纳为五个战场、四次会议、三次转折性战役、三个法西斯国家投降。使学生不仅记忆牢固,而且知道本节的关键所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二是留下悬念,激发学生反思的余波。一节课的结束不能认为是思维发展过程的完成,恰恰相反,应该是思维进入更高层次循环的开始。因此,在小结中,我经常用悬而未决的问题,创设新的情境,给课后学习布下疑阵,以诱发学生渴望知识结论的愿望。例如:在讲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后,我是这样安排的:①扼要归纳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的方式和危害;②分别请学生把代表英、俄、德、法、日的虎、熊、肠、蛙、太阳等符号,插画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示意图"上作为课堂练习;③再挂出《时局图》烘托出当时中国的危急局势,激发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之情。提出:"甲午战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怎样才能挽救祖国被人宰割的民族危机呢?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在苦苦探索着,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结果怎样?启发学生思考,为讲好后面的新课埋下"伏笔",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精神状态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历史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曾呼吁:"我们要凭借有限的四十五分钟、有限的历史内容教会学生无限的历史思想方法和历史以外的各种东西。"这是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历史教师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海燕.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3:127
[2]张燕.论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2012,28:39-40
[3]刘长华,李会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1:5-6
[4]戴红艳.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J].成功(教育),201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