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市大学生“手机人”现象的现状研究与成因分析
——以浦东新区为例
刘钰良 王巍游
上海金融学院 201209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渐渐从一种局部现象蔓延成一种群体性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浦东地区高校的大学生为目标人群,通过对大学生“手机人”现象的详细了解和调查,并通过问卷发放和数据分析,还原一个真实的大学生手机使用全貌。同时,在大学生的使用习惯中试图寻找去其中潜在的规律与商机,为商家提出具有一定建设性的意见与方案。
关键词:手机人 大学生 商机探讨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popularity of smart phone, the depen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on mobile phones has been extended from a part phenomenon to a group phenomenon, which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all over the society. This article aimed on college students of Pudong, trying to restore the whole scene of how they use mobile phones by analysising the group of people who use phones frequently with questionnaires.At the same time, it trys to find the hidden rules and business chance thinking of the habbits of college students.Finally, it gives some constructive plans.
Key Word:Mobile phone addiction ,college student,business opportunity
引言
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智能手机在短短几年内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陪伴,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便捷与更丰富的可能性。但与此同时,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型电子设备也在全面入侵着人们的生活,重塑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认知,深深改变着我们的社交方式。而在互联网中出生的当代大学生,不但是智能手机的最大粉丝人群,还深受其影响,深深依赖着手机。由此而引发的“手机人”现象引起了人们高度的关注。大学生们对于手机的依赖,一方面推动着新型社交关系和商业模式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其本身产生了社交冷漠、注意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从“手机人”族群的行为特征、使用习惯和选择倾向方面出发,全方位了解浦东地区高校大学生手机人族群对手机的具体使用状况,并结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自身特质,探索大学生高度依赖手机的深层次原因与背后的社会意义。通过原因的剖析,进一步寻找可行的方案与机制来引导大学生对手机的使用方式及自身行为习惯进行深入思考,理性、客观地看待手机,并逐步形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同时,基于对根本原因的深入分析,探究大学生重度手机使用背后所暗合的各种需求(心理需求、网购需求、社交需求、休闲需求、学习需求、支付需求等)。继而以需求为出发点,研究需求的变化及背后的商业价值,为商业企业与移动互联网公司提供更精确的产品定位。此外,根据手机人族群化的发展态势与需求状况,来探讨移动互联网新的商业模式与新的增长点,并预测未来的手机人族群化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方向,给商家们提出具备一定可行性的商业指导意见.
一、 “手机人”族群化的概念及其构成
“手机人”族群化是近些年才被提出的观念,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定义。但简而言之,所谓手机人,即对手机产生一定生理或心理依赖,且因此产生相同生活习惯、认知以及行为的人群。
而说到族群化,其实际就是一类人归集到一起的一种社会形态。族群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众多学科关注的焦点,但对于族群的实质,学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总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基本看法:其一即“族群客观特征论”,将族群视作有着共同体质、语言、文化、生活习惯和社会组织的人群,或者是一群有共同日常行为模式或特征的人;其二是“族群主观认同论”,认为族群实质上是一种主观认同群体,形成族群凝聚的因素体现在族群互动中的族群边界。而在本文中,笔者更倾向于将族群视作有着共同体质、语言、文化、生活习惯和社会组织的人群,或者是一群有共同日常行为模式或特征的人。而这一认知也是基于“手机人”这一群体形成的以下特点:
首先,“手机人”的形成不具有自发性,大部分都是由手机这一媒介所带来的被动式改变,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其次,“手机人”大多具有共同的日常行为模式,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使用手机,一旦脱离手机,内心就会感到失落和沮丧,且更喜欢通过虚拟媒介完成自身的表达,有一定程度的社交恐惧。
二、“手机人”现状及相关情况
本文以上海浦东新区的三所主要高校——上海金融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衫达学院为主要调查地区,对上述学校的学生进行纸质与电子问卷调查的形式,深入了解了大学生当前手机的使用情况。我们一共发放了500份实体纸质问卷,其中杉达大学收回96份,男生45份,女生51份;上海金融学院收回98份,女生62份,男生37份;第二工业大学收回96份,男生60份,女生38份,其中两份为无效问卷。
(一) 手机的普及率
在收回的290份纸质问卷中,手机普及率高达100%,而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为97.93%,可见,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普遍率极高。
而在“手机的品牌选择方面”,150名的同学拥有苹果I Phone系列等高端手机,占总人数的51.72%,98名同学拥有三星、小米、华为等知名安卓品牌机,占总人数的33.8% ,而剩下的14.48%同学拥有其他品牌(例如Vivo 、Oppo、Meizu等)的手机。显而易见,大学生的品牌认知意识强烈,也具有较强的消费购买能力。
(二) 手机的使用时间
手机的使用时间是衡量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一个重要标准。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每天使用手机时间在2—3小时和3-4小时以上的人数居多,占总比例的68.97%和13.79%,在这13.79%的人之中,更是有6.9%的同学使用手机达到6-8小时。
而在时间的具体使用上,60.5%的同学坦诚自己使用手机大多时候是利用零散时间,诸如排队在食堂购餐、课间休息、等待电梯等碎片化时间段,其时间长度一般在5-20分钟左右。而39%的同学表示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比较完整,一般都为1-2小时。
由此可见,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占到白天活动的很大比重,而使用手机的两个主要时间段集中在白天里的课上以及晚上睡前的1-2小时,而这种规律与大学生的性别,年级等因素没有相关性。
(三)手机的具体使用场景
在研究中,笔者利用问卷星系统发放了113份关于手机使用地点的电子问卷,改问卷采取多项选择,收回75份有效问卷,并进行了统计。
根据回收的数据显示,“教室”、“床上”、“洗手间”成为大学生最常用手机的三个地方,分别占总人数的70.2%、62.5%、53.6%。而紧接着其后的是52.1%的“在路上”、和45.1%的“交通工具”。
不难看出,手机几乎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处处紧密相连,出现在他们每一个可能的生活场景里。
(四)手机依赖程度
1.现实依赖感
在调查中,遇到“突然忘带手机”或者“手机电量不足”时,79.3%的大学生表示很不舒服,仿佛缺少了什么东西。10.7%的大学生坦诚遇到此类情况无法忍受,心里会极度焦虑和不安。超过51%的同学表示如果自己长时间接收不到短信或者微信,会感觉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忘,学习与工作就无法进行下去,数据中仅有8.2%的同学对于手机的存在与否并不关注,没有手机依然可以很好地进行生活和学习,也不会有过度的恐慌和不安感。
2.自我依赖评定
调查利用10分制自我评定体系来考核手机依赖程度,其中,分值越高表示学生对手机依赖程度越严重。收回的100份统计数据表明,近6成学生自评分为8分-10分,3成学生评分为5-7分,仅有1成学生认为自己在5分以下。可见,在学生自我的心理认知中,也认为自身对于手机有着一定程度的依赖。
(五)手机应用(APP)使用情况
1.通讯社交软件占据主导
在调查的290位大学生中,通讯社交类应用以94.8%占据榜首,平均每个学生花在通讯社交类应用的时间每天超过4个小时。其中,以微信,QQ,新浪微博,百度贴吧为社交类软件的前四名,占据80%的份额,呈现高度聚集的态势。在通讯社交类应用之后,依次是影音图像类(爱奇艺视频、哔哩哔哩动画等)的81.3%,移动游戏类(部落冲突、王者荣耀等)的76.8%,购物外卖类(淘宝、饿了吗、口碑外卖)的72.4%,资讯阅读类应用(今日头条、网易新闻、知乎日报)的68.9%,学习教育类(贝壳单词、单词斩、网易公开课)的55.1%和工具类(美图秀秀、Faceu、搜狗输入法)的44.3%。
图1大学生手机APP使用调查情况
2.多元化选择格局,直播类APP成为新宠
大学生的APP选择上,可以很明显看出90后大学生个性化的突出以及多元化的兴趣选择,除了通讯类应用可以呈现大致趋同的结果,其余类别的软件中,都呈现较为分散的集群化现象。以视频类应用为例,标榜二次元属性的哔哩哔哩动画深受宅男宅女的喜欢、综艺节目为主的爱奇艺视频、腾讯视频得到了追剧党的青睐,而以斗鱼TV、熊猫TV为主的在线视频直播页则群众基础深厚,彼此并没有必然的边界,但是去呈现出了及其分明的群体聚集。尤其以斗鱼直播和映客直播等应用,由于其互动性强,有较好的代入感,成为APP中异军突起的一族。
二、“手机人”成因分析
(一)行为成瘾性
所谓“行为成瘾”,是指一部分人身上存在着过度沉湎于某种事物或活动的现象。这些成瘾行为可能并不涉及任何具体生物效应的物质.而是指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由于反复从事这些活动,导致个体一旦不再重复该行为,便会出现痛苦、戒断性依赖或明显影响其生理、心理健康、职业功能或社会交往等。而在“手机人”这一类型群体中出现的手机依赖症,又称手机综合征、手机焦虑症、手机瘾,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它并不是指对手机本身的依赖,而是过度滥用甚至沉湎于手机游戏、微博、微信、拍照等手机功能本身,并因此危害了工作、学习等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其实质上是一种“行为成瘾”。
大学生这个群体虽然在生理上已经为成年人,但心理上仍有着很深的未成年部分,仍未走出“心理哺乳期”,稚气未脱,缺乏一定程度上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调节,尤其从高中的严格是管理过渡到大学的宽松式管理模式。由于手机具有功能性、虚拟性、互动性强的特点,所带来愉悦和满足感可以很有效刺激大脑回路,会给使用者强烈的心理暗示与行为诱导,使得大学生很快形成这样的行为认知。一旦这种行为认知不能得到合理引导,就会变成大学生对于其的深度依赖,在任何时间节点都有接触手机的意愿,其这种意愿被外界因素所阻隔时,便会有强烈的反应。其实,许多步入社会的成年人也有着对于手机不同程度的行为依赖,只是由于其自身的克制能力和更高的心理调节能力,使得这样的依赖不那么明显。而大学生因为其自身的年龄阶段问题,不可避免出现这样的戒断依赖,只是一个阶段问题。只需要有合理的引导和教育,这种成瘾性便会极大削弱。
(二)社交需要性
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情感的归属和尊重的需要为人类的重要需求。年龄跨度从18至22岁的大学生正好处于社交高度活跃的特殊阶段,他们对于群体的归属意愿强烈,渴望外界的基本认同与获得情感上的支持。
随着当前的SNS移动社交网络高度发达,人们的社交越来越多地交织在朋友圈、微博圈等虚拟平台。伴随互联网成长的90后一代大学生,更是完全依存在这样的虚拟社交中。大学生们吃饭、聚会和看电影都要发一张自拍到朋友圈以追求点赞与关注的背后,是他们追求存在感,与外界联动的根本性需要。但同时,看似使彼此更亲近的移动社交,也使得大学们需要花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去维系自己的虚拟人脉。接受笔者采访的大二女生小杨表示,“一旦不点开朋友圈几天,就感觉和外界失去了联系,和朋友聊天都不知道她们所吐槽的点在哪里,倍感失落。”这种在虚拟社交下的巨大孤独感,导致大学生更加离不开手机,必须保持着对于族群的关注,手机依赖便理所当然的出现。
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在自我统一性确立的时期,其内心充满成长过程中的冲突与不安,尤其当遭遇挫折,发现理想与现实巨大的差距时,痛苦和迷茫使他们需要释放精神压力,迁移负面情绪。此时,社交更便捷的手机自然就成为他们寻求解脱、排遣郁闷的“心灵天使”。特别是那些因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孤独的大学生,为了寻求情感上的支持和满足,他们便经常以使用手机来排解或回避孤独,从而对手机形成依赖。久而久之,其对真实的社交产生巨大的恐惧。
三、结论
在研究中,笔者认为大学生对手机这种 “行为成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已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但并没有达到失控的地步,危害也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关键在于,教育者要采取合理得当的教导方式,去转移大学生们的兴趣点,激发他们的外界认知。
过去的传统教育者认为,面对自控能力差的大学生,尤其是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只要严厉禁止就可以解决。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类似新疆石河子大学的“无手机课堂”等诸多高校效仿。但其实,这对于当下的学生其实是一种不够负责的态度。90后一代人群自我意识极为强烈,而自我独立能力相对较弱,短期内的强制手段可以让学生摆脱手机的束缚,却难以在长久的未来,教会学生自我节制的能力,不利于他们自我成熟发展。同时,在笔者调查的学校内,75%的受访学生对于此类措施十分反感。与其把学生当婴儿样看管,不如合理引导。用主动式的“无手机日“来替换被动的管理,用其他有趣的活动重塑学生的兴趣,带领他们发现虚拟世界外还有更大的天地,多疏导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才是关键。
参考文献
[1]刘红.王洪礼 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 [J].2012,26(1)
[2]盛红勇,刘春花.大学生手机上网现状调查.《教育与职业》[J] 2012(7)
[3]王琦,张颖,李海强.中国蒂萨带移动通信智能手机用户族群研究——基于China-VALS模型,重庆邮电大学学报,[J].2013,2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