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浅析--作者:李莉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浅析--作者:李莉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第二中学       553500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通过提问不仅能够明确巧妙设疑,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而且还能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运用提问技巧,给学生预留更多思考空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语篇理解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提问;教学目标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语文课堂问题的设计与提问,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旨在提升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对高中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绝处逢生,于无疑处生疑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换言之,都如断臂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感,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而且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多元是一种理念,一种指导思想,是一种存在的客观现实,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而文学作品因为这种个性的解读而更具有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看到更美的风景。

二、教学目标明确,巧设课堂提问

教学目标是一堂语文课的灵魂,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提问当然也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能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问题要精心设计,做到问实、问透;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或相去甚远的要少问或不问,以免学生的思维偏离课堂。上课伊始,教师是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了更好地进入文本,不妨提一些回忆性问题。

比如教《记念刘和珍君》,我就这样设问: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哪些作品?关于鲁迅你还了解哪些?作为初读阶段的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探索文章的中心和层次,因此,提问必须从全篇着眼,从整体入手,通过总提式提问,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梗概。比如教《林黛玉进贾府》,在学生初读课文时设计这一问题:《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林黛玉去了哪些地方?在各个地方都看见了哪些人?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就了然于胸了。教《故都的秋》时,首先问学生,作者既不是北平人,为何称北平为故都?这里饱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分析,学生总结,故乡”“故人,一个字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春的深深眷念。准确把握了散文的思想感情,为分析文章奠定了基础。

三、契合学生心理,巧设课堂提问

认知冲突是学生认识到自己已有知识与新的事物之间的差异之后发生的,它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好奇心。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是通过认知冲突由低一层次向高一层次过渡。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不甚了解时,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此时便要借助于教师的提问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高中语文课堂上所提问题太简单,停留在学生现有心理认知水平上,就激不起他们的兴趣,无法引起认知冲突。如果所提问题太难,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差距太大,他们通过努力不能够跨越这一差距,便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从标题中怀古二字切入,告诉学生咏史怀古类诗歌,就是作者观眼前之景,思历史人事,抒一己之怀。首先让学生找到词中描写眼前之景的诗句,然后用词中的四个字概括景物特点,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江山如画。分析完景物特点之后,问学生作者由壮美的景色想到了哪些人事?并要求学生用原句回答。完成这个任务之后,问学生写周瑜的这几件事情,看出他有哪些特点。学生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总结出周瑜年轻潇洒、文武双全、从容闲雅、有大将风度。最后一个问题提出整首词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怀?问题难度逐渐加大,有些学生已经茫然无措,这时我列出一个表格,让学生分别填出周瑜和苏轼在年龄、生活、外貌、职位、际遇等方面的信息,这样,一个课时,教学目标实现,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以后学生鉴赏怀古类诗歌,也有了明确的方法指向。

四、挖掘深义设计,巧设课堂提问

高中语文教材选文大多是经典之作,一个标点,一个词,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往往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蕴涵着深刻的含义。教师可以在蕴涵深义处设疑问难,启发学生探微发幽,把握文本的深刻含义,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品味语句的丰富含义,感受文学的魅力。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五、把握发问时机,巧设课堂提问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文课堂的提问只有在学生对某问题处于”“的心理状态时,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才能顺利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捕捉、准确把握最佳发问时机。学生思考时教师不问,就是浪费教育资源;学生对课文还没有整体感知,教师问难题,学生会手足无措;学生已经明白了教师再问,提问就成了马后炮,起不到启迪思维的作用。有机不发或者无机而发,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可以当学生面露疑惑时提问。语文教师讲课的时候需要关注学生的表情。眉开眼笑,说明学生听得很开心,享受着求知的乐趣;神情专注,双目炯炯有神,说明他正在专心听讲和思考;而如果大多数学生双眉紧锁,或者眼神流露出疑惑时,教师要知道学生的思路遇到了困难,对于某个问题还不明白。这时不妨放慢讲解,根据经验提出问题,或者请学生把疑惑说出来,这样往往能集中起全班学生的注意,引起大家的思考。

总之,语文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深钻细研才能把握提问的真谛。高中语文课堂艺术性提问的途径与方式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深入钻研,不断探索,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宁宁.浅谈高中语文提问教学[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15.

[2]刘英.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的创新研究[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6.

[3]朱建明.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提问探微[J].读与写(上,下旬).201516.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